> 散文随笔 > 《学术阵地需要门槛》

《学术阵地需要门槛》

原创 鉴和 文瞻别墅

门槛为中国享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结构物,即门框下端的横木条、石条或金属条。目的是使门起防风作用,并解决磨损问题,更好闭合,也许还可防止“猫狗鼠辈”轻易钻入。

如有孩童淘气专踏门槛而过,长辈先生看到定是要打的。正确的姿势:右腿迈步果断跨过而身不倾、影不斜,方显君子本色,名媛风范。可见过去做事都有规矩,都讲教养,环佩丁当举手投足都是学问。哪怕闲庭信步、串廊访市,也能看出个人修为,反之,形容猥琐、獐头鼠目连门槛都过不好更勿另他图。

久而久之,“门槛”一词遂另有指代。

现今,由于居住环境和房屋结构及卫生条件的变革和改善,门槛在城市中几乎不见,被用来比喻:进入某范围的标准或条件。专指某学术机构、单位企业、专业类别难以企及,难于掌握,条件苛刻。

建国以来中国大力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文盲和文盲率呈直线下降趋势,成就斐然令周边国家刮目相看,这本利国利民。毕竟5000年历史尘封久远,旧社会整个国家都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阶层,上下互不相融互通,子承父业代代如此,以至多数人试图通过自身努力“鱼化成龙”改变命运自谋出路,也因“门槛”太高,无从下足而望门兴叹。

基于此,社会呼声越来越大——要求学术领域和大学对外开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从“象牙塔”解放出来,接近群众、雅俗共赏、拉低门槛、放下身段,让更多志愿通过努力改善生活的人也能轻易掌握实现梦想。想法是好,愿景也好,但实施起来就和初衷大相径庭。

造成现今学术生活化;生活娱乐化;娱乐低俗化、肤浅化。

想方设法把严格的理论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用粗鲁庸俗、新奇潮流的语言重新包装,牺牲准确性、严谨性,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猎奇心理,甚至冠以一分钟看懂某某、一星期学会啥啥,戏说闲话谁谁,这类学术快餐、速成知识,殊不知这样大刀阔斧、生搬硬套对文化知识进行改头换面,造成的后果是文化断层性毁灭;基础知识缺失混乱;系统技术支离破碎。不仅令文化产业化、娱乐化,人民再也不能以敬畏之心、认真耐心系统学习,学术无法正常传递迭代进步,更要命的是这样玩味包装文化,大部分传播的信息可能完全错误,从而误导影响社会诸多方面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各类大学、科研机构、学会协会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不作考察、不用考试,不设立像样培训机构、对应仪式,甚至面都不照,交几两银子就能加入,只要进门就能“黄袍加身”粉墨登台,进而顺利毕业。“镀金”后顶着各类“光环”头衔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在社会团体中招摇撞骗,尽力赚个盆满钵满。

学术圈内部风气也成问题,不是相互奉承大捧臭脚,就是碌碌不为以学术自由之名,行宣泄不满之实,无组织、无纪律、无风范逮谁咬谁,沆瀣一气。学术领导者又未起模范带头作用,终日星眼朦胧、麻木不仁、明哲保身、无为而治,让属下旁人丝毫摸不到头脑猜不透立场,

可谓学界“三不”领袖——不主动、

不拒绝、

不负责。

既没能建立健全学术运转机制,又不鼓励原创研发,如何营造良好文化生态进而开枝散叶?这类毫无门槛,恨不得用传送带运输直接上门服务,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种学术一条龙服务的机构,我们管叫“野鸡大学”“空心学会”培养出的相关人才

讲话信誓旦旦、

论断言之凿凿,

百姓给起个贴切称呼“砖家”。

科研重地、学会协会本是国家骨干,肱骨智囊,承载责任重大,培养的人才是国家骨髓,质量、教法、学法、评估考核一系列流程环环相扣、科学严谨至关重要。

谓之:学术强则国家强,

入门定要有设置、有仪式、有考核,并设立不低的门槛。

如都似养殖场饲养出笼的家禽,不经历风雨、未受过训练,都成“软骨学者”那么,国家怎会代代强,进步哪来生力军;国际哪来竞争力,反观我们痛恨的邻居日本,

2001年,日本政府在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曾提出过“诺贝尔奖培养目标”,当时的目标是“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海外舆论曾指出:“日本政府口出狂言”。现在才过去17年,已拿了18个。

这一十八个诺奖哪个都足以改写人类文明;哪个都是实至名归;哪个非浸淫几十年,禅精竭虑、皓首穷经,甚至倾一生几代人的努力付出换来的。却没一个靠“戏说”“闲话”学术产业化赚来的。

真正的学术没那么多逸闻野趣,没什么花边新闻。有的不过是默默无闻、艰苦卓绝的付出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寂罢了。

所以,学术阵地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分得清阿谀、听的进意见、挺得住压力、受得了诱惑,该升门槛就要升。毕竟得来不易才会珍惜羽毛,掌握真才实学才能够更好服务社会。“门槛”不仅代表名誉、专业、权威,也是一国、一家、一社、一人的尊严和底线。

《学术阵地需要门槛》: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