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随笔 > 闲话紫砂壶——壶商篇

闲话紫砂壶——壶商篇

原创 惠馨 文瞻别墅

距上次赴宜兴采风,转眼已逾两年。700多天恍若隔世,又仿佛近在眼前。但在我心中,却始终有个遗憾。即:未能一探丁蜀镇最神秘的群体之一——壶商。这个与宜兴紫砂矿脉和海量艺人并存共生、唇齿相依——深海之下那巨大潜藏“冰山。”

他们如“润滑液”般起到媒介作用,自有智慧妙招,在矿脉、艺人、卖家之间进行繁忙沟通斡旋,神奇的把矿石促进为高额GDP产能,令宜兴丁蜀这个小城镇在全亚洲甚至世界闻名遐迩。有人说,他们已经过时了,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线上购买模式的市场经济行情,甚至应该被清出历史舞台。

果真如此么,这个群体是何种存在?他们的生活工作又怎样运作?今天让我们来聚焦壶商,撬开这“缄默一族”的唇齿,看看能否套取只言片语,并对这神秘领域进行勘探。

实际上,妄图以外行身份走入壶商圈十分困难。同这个群体交往,话题只允许严格集中在买什么,多少钱,这种经营交易主题内容,风向稍有转移,咨询出了“范围”,壶商便很没耐心三缄其口,显得警觉谨慎,这也许是长期经商所特有的职业操守,亦或是宜兴一方水土,长期熏陶出的矜持品质吧。

一日,宜兴壶商王总在手机朋友圈刊登了自己的收藏,却并不是价格不菲的紫砂艺术品。经请教,那是本珍贵紫砂文献史料,其中以拓片形式清晰记载有史以来几乎所有紫砂壶形体的印记、名称、渊源,整套书更是高达4000元人民币,其文献意义和审美价值不可估量。

在我刻板印象中,宜兴的壶商如果有多余资金,应该拿去进货攫取更多利润,或购买豪车洋房体现自身能耐,即时享受生活,更符合人设才对。一套昂贵线装书能为商人带来什么呢?王总耐心告诉我,其实壶商也分两类。一类纯粹是紫砂“搬运工”,在艺人和卖家之间充当“信使”作用,目的纯粹而明确——就是赚取差价,谋求利益最大化。你同这类人谈买卖以外的事,甚至上升到审美文化,人家当然懒得搭理你。第二类壶商,则会主动承担更多责任义务——在经营行进过程中,不仅要负责紫砂文化的传播;紫砂审美的讲解;产品售后,还担负起指导紫砂艺人改良工艺形体,反馈市场信号呼声——引导紫砂风尚这一重要使命。由于紫砂艺人需要长期封闭,工作环境具有单一性、特殊性,只能昼伏夜出在夜深人静、自然凉爽环境下进行艺术创作,极易同信息社会隔绝,无法很好获悉市场的反响应答。

所以,必须参考壶商敏锐的触觉,及时调整作品类型和工艺。与此同时,壶商还要每天处理大量来客的咨访接待工作。甚至应付陶手艺人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有的还要关照到起居饮食,过问家长里短等具体事务。可以说,零星琐碎,一天到晚忙至深夜,劳心伤神休息饮食很难规律,全凭客户来去。但这一切,并无人勉强要求和所谓“行业标准”,全看壶商自身的担当觉悟。选择“搬运工”打“短平快”。还是做“老黄牛”事无巨细,勇于承担风险责任,往往在个人境界,一念之间。这是一个有别于紫砂艺人,没有职称级别;没有门槛,无人约束的“空白地带”,所作所为,走什么路全凭自觉自愿。入行虽容易,要做强做大,却很困难。紫砂业内的“头羊”、翘楚屈指可数,远没有旁观者想象的那么光鲜靓丽。

终于,因一本书,我与王总结缘,并大方接受我的采访。说到总经理,我们可能会想到几十年历经沧桑,商海沉浮的中年男人形象。实际上,王总是标准的90后,第四代宜兴新派壶商的典型代表。默默掌管属于自己的紫砂生意和店铺,每天忙碌与线上线下经营,走访各大紫砂市场和艺人工作室,辛勤串联打理人脉、生意。

他坦言,紫砂文化自出生后就自然而然伴随他。老话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大三暑假就开始接触紫砂文化,大学毕业后正式入行学习制壶工艺。努力了几年,感觉自己在制作上天赋不够,不是那块料,就开始慢慢转成壶商。王总指出,近几十年,是紫砂市场突飞猛进的时代。毋宁说形体,仅在制作工艺方面,手工精细度就出现极大飞跃。但非常可惜,在紫砂传承和人文素养方面,却出现可能“断层”的现象。新一代的紫砂艺人,一部分轻工底重炒作,制壶求利,大进快上,投机取巧之心日盛。目前年轻紫砂界还没有出现能挑大梁的代表人物,不得不得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

反观当今“中流砥柱”的中青辈,都经历过严格的科班训练和师徒传承制,经年累月打磨出来,每一步都是有严格行业标准。好比唐彬杰能作为宜兴紫砂技能的领军人物,是因为他自始至终爱惜羽毛,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年轻出道时起,精益求精,积极推广他自己的全手工作品和理念,严格控制作品产量,慎重考察代理商。几十年如一日,渐渐积累下来铸就口碑的。我疑惑不解,难道就没有王总相中的年轻紫砂艺术家么?王总笑谈:“我在你这里大喇喇推荐陶手,不是有炒作广告之嫌么?何必呢。”我说:“清者本清。如果我们怀着善意的目的,温和的态度,如实与大家推心置腹。我相信大家是能够感受到诚意的。更何况,广大紫砂爱好者也需要专业的眼光持续不断引导推荐优秀的作品和艺人,这并不矛盾。”

几次三番,王总架不住央求谈到:“我认为最近几年有位叫张大明(张睦)的陶手我很看好。这个人很爱学习,很有思想,谈吐不俗!和他的年龄不相符,这样的年轻人历经一段时间的沉淀必定厚积薄发,虽然还没合作过,但我支持推荐他。至于我本人,平时也会定期储蓄专业知识,购买各类读物。其实也为了更好服务客户,完善业务。我们这个行当,说穿了是服务行业,不仅在专业上要有修养,懂业务,同客户见面沟通最好什么都要会一点,这样才能更融洽交流嘛。”王总说到,做壶人也有做壶人的无奈,有些陶手,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就开始辍学做壶,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意愿,而是单纯的为了减少家庭开支,早些做壶补贴家用,幸运的是,还有口家乡饭可以吃。

说到近几年,外来人口来宜兴淘金,形成对本地人的竞争压力。王总坦言:“紫砂行业讲究本领,有本事就有饭吃。作品优劣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没什么好辩白的。虽然面临外来精英的挑战,有不小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外来人员的加入融进了新鲜血液,提高了紫砂行业水平,这样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紫砂作品,也是一种促进,我个人认为是好事。”

接下来,我依然不放松,提出更加尖锐的话题:王总如何界定壶商在紫砂的地位。大众称呼“壶商”,你们接受么?没有壶商作为中间商会不会更加有利于紫砂的发展,还是截然相反?都说“同行是冤家”,壶商之间的私人关系是否和睦?王总不假思索:“当然。我们就是壶商,依靠和南来北往的买家,东留西去的淘手,搭建桥梁进行贸易的,你说的很对,我们就是依靠人脉、资源、眼光、渠道吃饭的。本身也要有一定经济实力支撑。”

:“至于同行竞争,这很正常,我们这个圈子,环境还是很和睦,没听到什么太多敌对关系传闻,因为要牵扯到互相调货、资讯共享、信息分析。大伙都明智的保持礼貌关系。逢年过节,我们还会定期举办召开各种规模形式的壶商联谊会,即松散的商会形式,交换信息拉近距离。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好,你才好,才是真的好。”

:“现在在中国,是电商一统天下的时代。很多人质疑我们壶商存在的意义,认为已经多余了,有些广告不是还说‘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吗?是的,理论上来说少了中间商是可以少点支出费用。而且由于资讯发达,现在很多淘手自产自销——购买矿石加工,设计抟制,进窑烧窑,包装洽谈,邮寄维修。可我们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好比职业经纪人,对买家、陶手双方负责,打理各种日常事务。

做为淘手,白天应付各种鸡零狗碎,夜晚忙生产创作,疲于奔命很难长久坚持,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创作。紫砂审美又有其地域性,是个神秘的“小圈子”多年来甚至为大多数中国本土人都难以掌握——何谓优秀形体?何谓精湛工艺?师徒传承关系,职称定位层级。本地人尚知之甚少,对外地人由于从未接触紫砂壶审美培训、熏陶,入门门槛就更高。不像风景、人物、车子、从小接触耳熟能详,久而久之能培养起起码的审美眼光,一点即通。正如此,门外汉评判一把作品的优劣颇为困难,即便有天赋者也需浸淫数年上手学习。

所以,我们壶商用自己长期专业的眼光和渠道,为紫砂爱好者提供信息、作品、维护甚至是拍卖“一条龙”服务,为买家免除诸多后顾之忧,也令淘手放手一搏专心创作,三方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最后,我邀请王总用一句话,给广大爱好紫砂的朋友和初学者们一些忠告。王总笑着顿了顿说:“要说忠告啊,嗯,多看多问多上手,谨慎购买吧,哈哈哈!”采访尾声,我希望能实名刊载王总的姓名和店铺,这位年轻含蓄的宜兴商人婉言谢绝了,他还是打算继承前辈矜持低调的作风,不张扬不盲从,安定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闲话紫砂壶——壶商篇: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