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描写三峡的优美语句

描写三峡的优美语句

三峡窄:

江北赤甲山艳若丹霞,江南白盐山粉琢银装。此地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万水汇聚,破门而出,气势极为壮观,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三峡险:

瞿塘峡峡口称夔门,长江进入峡口后,江水奔腾,水势湍急,夺门直下,确是“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气势异常雄伟险峻。

杜甫三峡名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白三峡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自古以来,三峡就被喻为长江的珠冠。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李白也没有少写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峨眉山月歌》更是家喻户晓。

孟郊的《巫山曲》“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也点出了峰奇山重之特色。

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

朝东。”(陈毅《咏三峡》)

郭沫若的诗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

http://blog.163.com/dyx6371987@126/blog/static/5687831420081131113257402/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回望三峡

江水悠悠。

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

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

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

在了船后。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

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

该是天下诸多秀峰都聚集到这里,夹道迎候大江东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蕴涵更在山水之外。在许多日

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那时,我是在长江画卷中最壮美的一

幅中行进。

啊,三峡!

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

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山是骤然凝结的水,

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

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学时读南朝文学

家盛弘之《荆州记》中对三峡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身临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船首翘望,眼

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

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

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

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

漪,走向前方。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

夜深了,客轮缓缓地行驶着。岸边的青山化作了一张黛色的剪纸,

并不时闪过一簇簇灯火。江心的航标灯一明一暗地眨着眼睛从船舷旁

掠过,几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从船顶射向江面,更衬托出江

夜的安宁。此时,唯有船身微微颤抖着,偶尔晃动几下,使人感到脚

下正踏着滚滚波涛。

夜幕下,江风絮语般抚慰着每一个人。

也许正是饮三峡水,登三峡峰,三峡两岸竟诞生了那么多为理想

义无反顾的人:赋《离骚》、作《九歌》、敢《天问》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亲的王嫱,力主抗辽,订立澶渊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准都从这里走进历史;巴楚、蜀吴凭借三峡天险,征战厮杀,周而往

复,描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迁客骚人到此游

历吟咏,留下传世诗章,这一切决不该是偶然的。人们向往三峡,赞

誉三峡,除却三峡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还是三峡那自在坦然的风

骨,空灵清静的境界,那种含天容地的苍莽大气。我知道,这里面有

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世间一切永恒的主

题的依恋。正是涵盖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古往今来众多的

沧桑,三峡才有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灵气。

比方那兵书宝剑峡,江北陡崖石缝中的“兵书”,其实是古代悬

棺葬遗物,那宝剑则是绝壁上凸现的岩石。大自然的杰作与人类的劳

动如此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也只有三峡才有如此魅力。我真不知该

赞叹大自然的创造力,还是人类的想象力。

行舟三峡,不时会看见一条河从山间流出,融入长江。也许是一

个序曲,在进入巫峡之前,先游览了被称为“小三峡”的大宁河。大

宁河绿峰滴翠,浅水腾浪,一支竹篙撑出一片景致,虽说刚下过一场

雨,湍急的河水也浑黄浑黄,但与三峡相比,她终究是一个小家碧玉,

丝毫没有那种飞扬的气度,那种大器和胸怀,就连河水也黄得太浓、

太艳。或许,她可以从另一个美学层面上反映三峡的壮美,而正是有

了这许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峡才有容乃大,更凸现了一种趋势和

力量。

走过瞿塘、巫峡,进入了“西陵滩如竹节调,滩滩都是鬼见愁”

的西陵峡,在这里,江水更加躁动不安,惊涛拍岸,显示出一种急于

摆脱羁绊的欲望,腾越,奋争。人们预感到,这种腾越和奋争将预示

着一个新的境界的出现。

于是,到了江汉平原上。在这里,一切都豁然开朗。长江成了没

有岸界的湖,平缓、安稳,似乎在经历了一番苦苦奋争,挣脱了枷锁

之后,从神经的最敏感处一下子。放松下来,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肤都得到抚慰。此时,我才惊讶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几乎伸开手臂就能触及的江岸,那危悬半空,似乎随时会掉下

来的山岩,那划得船底“格登格登”作响仿佛要刺穿船体的暗礁,都

一幕幕闪回在大脑中,我蓦然醒悟:这一张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着一种哲学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凝重是人之所为,带有诸多矫情,而三峡

的凝重却极自然,显现出一种凛然之美。回望三峡,观赏风光,寻访

古迹,聆听传说,灵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静,无疑受到一次极好的

洗礼。

不知怎的,回望三峡,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块

汉字。那凌空飞架的点,那单刀直入的撇,那天马行空的横,那陡峻

壁立的竖,那峰回路转的折。以及历尽沧桑的大篆,循规蹈矩的楷书,

温和活泼的行书,狂无羁绊的章草,都在三峡活活地演绎成一种力度,

一种动感,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可以说,一个三峡,蕴含了中国汉字

的精华,抑或说汉字便是对三峡精髓的形象写照。解读汉字,需要有

三峡的丰富蕴涵和量度;而破译三峡,同样需要心与灵的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

曾经在落日时分立于黄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余韵。宽阔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线,托着橙色的夕阳,那夕阳格外圆,格外大,光

线也柔柔的,紧牵着人们的双眼,远没了正午时分的骄横,显得那样

和蔼,那样慈祥。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诗:“日暮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份平和得近乎残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热泪盈眶。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这片国土上,能与长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黄河。可黄河现在每年断流都超过100 天,“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许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了。

三峡尚在。

在离开长江若干年,当许多景观都烟飞烟散,而三峡那诸多风光

的细枝末节却化作一幅心灵的写意,尤其在在陨灭了许多浮光略影,

过眼风云之后。我不能想象三峡大坝筑成后,三峡将是一种什么样子,

不过,无论过去,还是今天,观赏三峡都是一种幸福,回望三峡更是

一种幸福。此时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回望三峡

江水悠悠。

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

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

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

在了船后。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

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

该是天下诸多秀峰都聚集到这里,夹道迎候大江东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蕴涵更在山水之外。在许多日

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那时,我是在长江画卷中最壮美的一

幅中行进。

啊,三峡!

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

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山是骤然凝结的水,

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

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学时读南朝文学

家盛弘之《荆州记》中对三峡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身临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船首翘望,眼

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

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

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

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

漪,走向前方。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

夜深了,客轮缓缓地行驶着。岸边的青山化作了一张黛色的剪纸,

并不时闪过一簇簇灯火。江心的航标灯一明一暗地眨着眼睛从船舷旁

掠过,几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从船顶射向江面,更衬托出江

夜的安宁。此时,唯有船身微微颤抖着,偶尔晃动几下,使人感到脚

下正踏着滚滚波涛。

夜幕下,江风絮语般抚慰着每一个人。

也许正是饮三峡水,登三峡峰,三峡两岸竟诞生了那么多为理想

义无反顾的人:赋《离骚》、作《九歌》、敢《天问》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亲的王嫱,力主抗辽,订立澶渊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准都从这里走进历史;巴楚、蜀吴凭借三峡天险,征战厮杀,周而往

复,描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迁客骚人到此游

历吟咏,留下传世诗章,这一切决不该是偶然的。人们向往三峡,赞

誉三峡,除却三峡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还是三峡那自在坦然的风

骨,空灵清静的境界,那种含天容地的苍莽大气。我知道,这里面有

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世间一切永恒的主

题的依恋。正是涵盖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古往今来众多的

沧桑,三峡才有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灵气。

比方那兵书宝剑峡,江北陡崖石缝中的“兵书”,其实是古代悬

棺葬遗物,那宝剑则是绝壁上凸现的岩石。大自然的杰作与人类的劳

动如此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也只有三峡才有如此魅力。我真不知该

赞叹大自然的创造力,还是人类的想象力。

行舟三峡,不时会看见一条河从山间流出,融入长江。也许是一

个序曲,在进入巫峡之前,先游览了被称为“小三峡”的大宁河。大

宁河绿峰滴翠,浅水腾浪,一支竹篙撑出一片景致,虽说刚下过一场

雨,湍急的河水也浑黄浑黄,但与三峡相比,她终究是一个小家碧玉,

丝毫没有那种飞扬的气度,那种大器和胸怀,就连河水也黄得太浓、

太艳。或许,她可以从另一个美学层面上反映三峡的壮美,而正是有

了这许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峡才有容乃大,更凸现了一种趋势和

力量。

走过瞿塘、巫峡,进入了“西陵滩如竹节调,滩滩都是鬼见愁”

的西陵峡,在这里,江水更加躁动不安,惊涛拍岸,显示出一种急于

摆脱羁绊的欲望,腾越,奋争。人们预感到,这种腾越和奋争将预示

着一个新的境界的出现。

于是,到了江汉平原上。在这里,一切都豁然开朗。长江成了没

有岸界的湖,平缓、安稳,似乎在经历了一番苦苦奋争,挣脱了枷锁

之后,从神经的最敏感处一下子。放松下来,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肤都得到抚慰。此时,我才惊讶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几乎伸开手臂就能触及的江岸,那危悬半空,似乎随时会掉下

来的山岩,那划得船底“格登格登”作响仿佛要刺穿船体的暗礁,都

一幕幕闪回在大脑中,我蓦然醒悟:这一张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着一种哲学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凝重是人之所为,带有诸多矫情,而三峡

的凝重却极自然,显现出一种凛然之美。回望三峡,观赏风光,寻访

古迹,聆听传说,灵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静,无疑受到一次极好的

洗礼。

不知怎的,回望三峡,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块

汉字。那凌空飞架的点,那单刀直入的撇,那天马行空的横,那陡峻

壁立的竖,那峰回路转的折。以及历尽沧桑的大篆,循规蹈矩的楷书,

温和活泼的行书,狂无羁绊的章草,都在三峡活活地演绎成一种力度,

一种动感,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可以说,一个三峡,蕴含了中国汉字

的精华,抑或说汉字便是对三峡精髓的形象写照。解读汉字,需要有

三峡的丰富蕴涵和量度;而破译三峡,同样需要心与灵的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

曾经在落日时分立于黄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余韵。宽阔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线,托着橙色的夕阳,那夕阳格外圆,格外大,光

线也柔柔的,紧牵着人们的双眼,远没了正午时分的骄横,显得那样

和蔼,那样慈祥。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诗:“日暮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份平和得近乎残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热泪盈眶。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这片国土上,能与长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黄河。可黄河现在每年断流都超过100 天,“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许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了。

三峡尚在。

在离开长江若干年,当许多景观都烟飞烟散,而三峡那诸多风光

的细枝末节却化作一幅心灵的写意,尤其在在陨灭了许多浮光略影,

过眼风云之后。我不能想象三峡大坝筑成后,三峡将是一种什么样子,

不过,无论过去,还是今天,观赏三峡都是一种幸福,回望三峡更是

一种幸福。此时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回望三峡

江水悠悠。

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

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

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

在了船后。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

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

该是天下诸多秀峰都聚集到这里,夹道迎候大江东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蕴涵更在山水之外。在许多日

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那时,我是在长江画卷中最壮美的一

幅中行进。

啊,三峡!

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

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山是骤然凝结的水,

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

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学时读南朝文学

家盛弘之《荆州记》中对三峡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身临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船首翘望,眼

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

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

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

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

漪,走向前方。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

夜深了,客轮缓缓地行驶着。岸边的青山化作了一张黛色的剪纸,

并不时闪过一簇簇灯火。江心的航标灯一明一暗地眨着眼睛从船舷旁

掠过,几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从船顶射向江面,更衬托出江

夜的安宁。此时,唯有船身微微颤抖着,偶尔晃动几下,使人感到脚

下正踏着滚滚波涛。

夜幕下,江风絮语般抚慰着每一个人。

也许正是饮三峡水,登三峡峰,三峡两岸竟诞生了那么多为理想

义无反顾的人:赋《离骚》、作《九歌》、敢《天问》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亲的王嫱,力主抗辽,订立澶渊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准都从这里走进历史;巴楚、蜀吴凭借三峡天险,征战厮杀,周而往

复,描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迁客骚人到此游

历吟咏,留下传世诗章,这一切决不该是偶然的。人们向往三峡,赞

誉三峡,除却三峡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还是三峡那自在坦然的风

骨,空灵清静的境界,那种含天容地的苍莽大气。我知道,这里面有

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世间一切永恒的主

题的依恋。正是涵盖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古往今来众多的

沧桑,三峡才有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灵气。

比方那兵书宝剑峡,江北陡崖石缝中的“兵书”,其实是古代悬

棺葬遗物,那宝剑则是绝壁上凸现的岩石。大自然的杰作与人类的劳

动如此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也只有三峡才有如此魅力。我真不知该

赞叹大自然的创造力,还是人类的想象力。

行舟三峡,不时会看见一条河从山间流出,融入长江。也许是一

个序曲,在进入巫峡之前,先游览了被称为“小三峡”的大宁河。大

宁河绿峰滴翠,浅水腾浪,一支竹篙撑出一片景致,虽说刚下过一场

雨,湍急的河水也浑黄浑黄,但与三峡相比,她终究是一个小家碧玉,

丝毫没有那种飞扬的气度,那种大器和胸怀,就连河水也黄得太浓、

太艳。或许,她可以从另一个美学层面上反映三峡的壮美,而正是有

了这许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峡才有容乃大,更凸现了一种趋势和

力量。

走过瞿塘、巫峡,进入了“西陵滩如竹节调,滩滩都是鬼见愁”

的西陵峡,在这里,江水更加躁动不安,惊涛拍岸,显示出一种急于

摆脱羁绊的欲望,腾越,奋争。人们预感到,这种腾越和奋争将预示

着一个新的境界的出现。

于是,到了江汉平原上。在这里,一切都豁然开朗。长江成了没

有岸界的湖,平缓、安稳,似乎在经历了一番苦苦奋争,挣脱了枷锁

之后,从神经的最敏感处一下子。放松下来,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肤都得到抚慰。此时,我才惊讶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几乎伸开手臂就能触及的江岸,那危悬半空,似乎随时会掉下

来的山岩,那划得船底“格登格登”作响仿佛要刺穿船体的暗礁,都

一幕幕闪回在大脑中,我蓦然醒悟:这一张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着一种哲学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凝重是人之所为,带有诸多矫情,而三峡

的凝重却极自然,显现出一种凛然之美。回望三峡,观赏风光,寻访

古迹,聆听传说,灵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静,无疑受到一次极好的

洗礼。

不知怎的,回望三峡,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块

汉字。那凌空飞架的点,那单刀直入的撇,那天马行空的横,那陡峻

壁立的竖,那峰回路转的折。以及历尽沧桑的大篆,循规蹈矩的楷书,

温和活泼的行书,狂无羁绊的章草,都在三峡活活地演绎成一种力度,

一种动感,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可以说,一个三峡,蕴含了中国汉字

的精华,抑或说汉字便是对三峡精髓的形象写照。解读汉字,需要有

三峡的丰富蕴涵和量度;而破译三峡,同样需要心与灵的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

曾经在落日时分立于黄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余韵。宽阔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线,托着橙色的夕阳,那夕阳格外圆,格外大,光

线也柔柔的,紧牵着人们的双眼,远没了正午时分的骄横,显得那样

和蔼,那样慈祥。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诗:“日暮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份平和得近乎残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热泪盈眶。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这片国土上,能与长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黄河。可黄河现在每年断流都超过100 天,“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许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了。

三峡尚在。

在离开长江若干年,当许多景观都烟飞烟散,而三峡那诸多风光

的细枝末节却化作一幅心灵的写意,尤其在在陨灭了许多浮光略影,

过眼风云之后。我不能想象三峡大坝筑成后,三峡将是一种什么样子,

不过,无论过去,还是今天,观赏三峡都是一种幸福,回望三峡更是

一种幸福。此时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汹汹涌涌,奔奔腾腾,峡峡滔滔滚滚。逆水西陵峡口,黄牛灯影。牛肝马肺崆岭,怎敌那?兵书宝剑。青滩险,泄滩阻,昭君出塞何时归?

屈子天问可解?神女峰,白云绕无应答。十二峰过,巫山可曾回首?滟澦无踪,风箱怎吹万壑?夔门孤自雄立,川水突、莽莽苍苍。这景象,怎心潮澎湃可言?

客轮穿越长江三峡时,客轮上的人只有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的份,那时胶卷相机那有现在数码相机随心所欲啊!那次我没上“托孤”之地的白帝城;只在丰都鬼城停了半天。同时在丰都的江滩上捡来了一块挺大的圆圆的长江石,有点重,到现在还放在家。作为心中之珍。下回给称一下重量。丰都城就有闲时另写之了。三峡我还会去的。那是三峡情思的召唤;那是激荡的长江水的盛情;那是半缘山水半缘空的路径。以元稹的诗作结尾: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45807.htm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972249.html

描写三峡的优美语句

三峡窄: 江北赤甲山艳若丹霞,江南白盐山粉琢银装。

此地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万水汇聚,破门而出,气势极为壮观,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三峡险: 瞿塘峡峡口称夔门,长江进入峡口后,江水奔腾,水势湍急,夺门直下,确是“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气势异常雄伟险峻。

杜甫三峡名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白三峡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自古以来,三峡就被喻为长江的珠冠。

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李白也没有少写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峨眉山月歌》更是家喻户晓。

孟郊的《巫山曲》“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也点出了峰奇山重之特色。

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

江流关不住,众水尽 朝东。

”(陈毅《咏三峡》) 郭沫若的诗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

” http://blog.163.com/dyx6371987@126/blog/static/568783142008113111325740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回望三峡 江水悠悠。

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 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

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 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 在了船后。

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

——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 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

该是天下诸多秀峰都聚集到这里,夹道迎候大江东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蕴涵更在山水之外。

在许多日 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那时,我是在长江画卷中最壮美的一 幅中行进。

啊,三峡! 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 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

山是骤然凝结的水, 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 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

中学时读南朝文学 家盛弘之《荆州记》中对三峡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身临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

船首翘望,眼 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 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

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 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 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 漪,走向前方。

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

夜深了,客轮缓缓地行驶着。

岸边的青山化作了一张黛色的剪纸, 并不时闪过一簇簇灯火。

江心的航标灯一明一暗地眨着眼睛从船舷旁 掠过,几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从船顶射向江面,更衬托出江 夜的安宁。

此时,唯有船身微微颤抖着,偶尔晃动几下,使人感到脚 下正踏着滚滚波涛。

夜幕下,江风絮语般抚慰着每一个人。

也许正是饮三峡水,登三峡峰,三峡两岸竟诞生了那么多为理想 义无反顾的人:赋《离骚》、作《九歌》、敢《天问》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亲的王嫱,力主抗辽,订立澶渊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准都从这里走进历史;巴楚、蜀吴凭借三峡天险,征战厮杀,周而往 复,描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

更有李白、杜甫等迁客骚人到此游 历吟咏,留下传世诗章,这一切决不该是偶然的。

人们向往三峡,赞 誉三峡,除却三峡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还是三峡那自在坦然的风 骨,空灵清静的境界,那种含天容地的苍莽大气。

我知道,这里面有 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世间一切永恒的主 题的依恋。

正是涵盖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古往今来众多的 沧桑,三峡才有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灵气。

比方那兵书宝剑峡,江北陡崖石缝中的“兵书”,其实是古代悬 棺葬遗物,那宝剑则是绝壁上凸现的岩石。

大自然...

描写三峡的优美语句

三峡窄: 江北赤甲山艳若丹霞,江南白盐山粉琢银装。

此地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万水汇聚,破门而出,气势极为壮观,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三峡险: 瞿塘峡峡口称夔门,长江进入峡口后,江水奔腾,水势湍急,夺门直下,确是“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气势异常雄伟险峻。

杜甫三峡名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白三峡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自古以来,三峡就被喻为长江的珠冠。

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李白也没有少写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峨眉山月歌》更是家喻户晓。

孟郊的《巫山曲》“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也点出了峰奇山重之特色。

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

江流关不住,众水尽 朝东。

”(陈毅《咏三峡》) 郭沫若的诗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

” http://blog.163.com/dyx6371987@126/blog/static/5687831420081131113257402/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回望三峡 江水悠悠。

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 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

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 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 在了船后。

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

——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 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

该是天下诸多秀峰都聚集到这里,夹道迎候大江东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蕴涵更在山水之外。

在许多日 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那时,我是在长江画卷中最壮美的一 幅中行进。

啊,三峡! 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 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

山是骤然凝结的水, 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 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

中学时读南朝文学 家盛弘之《荆州记》中对三峡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身临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

船首翘望,眼 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 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

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 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 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 漪,走向前方。

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

夜深了,客轮缓缓地行驶着。

岸边的青山化作了一张黛色的剪纸, 并不时闪过一簇簇灯火。

江心的航标灯一明一暗地眨着眼睛从船舷旁 掠过,几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从船顶射向江面,更衬托出江 夜的安宁。

此时,唯有船身微微颤抖着,偶尔晃动几下,使人感到脚 下正踏着滚滚波涛。

夜幕下,江风絮语般抚慰着每一个人。

也许正是饮三峡水,登三峡峰,三峡两岸竟诞生了那么多为理想 义无反顾的人:赋《离骚》、作《九歌》、敢《天问》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亲的王嫱,力主抗辽,订立澶渊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准都从这里走进历史;巴楚、蜀吴凭借三峡天险,征战厮杀,周而往 复,描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

更有李白、杜甫等迁客骚人到此游 历吟咏,留下传世诗章,这一切决不该是偶然的。

人们向往三峡,赞 誉三峡,除却三峡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还是三峡那自在坦然的风 骨,空灵清静的境界,那种含天容地的苍莽大气。

我知道,这里面有 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世间一切永恒的主 题的依恋。

正是涵盖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古往今来众多的 沧桑,三峡才有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灵气。

比方那兵书宝剑峡,江北陡崖石缝中的“兵书”,其实是古代悬 棺葬遗物,那宝剑则是绝壁上凸现的岩石...

描写三峡的句子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路程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险峻的高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的路线都被阻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深潭,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大的叫瀑布,急流冲荡在山峰间。

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三峡地跨两省。

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

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

长江三峡,无限风光。

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

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描写三峡的精彩段落

三峡之秋 方纪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

三峡的秋色,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

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

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以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的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

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

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夜,终于来了。

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的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的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

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

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泄到江面。

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

...

描写三峡的优美片段

《三峡》作者:余秋雨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

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

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

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

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

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

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

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

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

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

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

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

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

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

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

也说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却终于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

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

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

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

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

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

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

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

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

他们的船太小,不能不时行时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准备着一次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

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

诗人在三峡的小木船上,刚刚告别白帝城。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

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

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

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翟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

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

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划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

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

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

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

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

好像上天在铺排这个仪式时突然想到要补上一个代表,让蠕动于山川间的渺小生灵占...

描写三峡景色的句子

长江三峡,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全长192公里。

在蒙胧晨曦中急匆匆跑上甲板,白帝城已过,早进入瞿塘峡了。

但见,峡谷两边,山峰高耸,怪石嶙峋,山势险峻,鱼复塔,古栈道,犀牛望月,举目处景观连绵不断。

只是未及细细端详,一晃而过。

这使我深感遗憾,假如船能在景点靠岸,细细观赏品味一番,那该有多好啊!穿过瞿塘峡,游船驶进三峡最秀美的一段,巫峡。

巫峡很长,绵延三四十里。

虽然仍是奇峰,怪石,峭壁,但这里的山峰更秀美。

峰顶上峭壁间乔木丛生,绿色植被绵延起伏,装点峰峦峭壁气象万千。

虽然都是绿色,却是高低错落,远近不同,深浅不一。

浅绿,深绿,草绿,橄榄绿,覆盖着跌宕的山峰,编织出一处处精美画图。

在峭壁上,我仔细寻找文人墨客渲染的猴群,居然,一只也未发现。

只有山鸟不时舞于峭壁之上,给寂静的峡谷增添了一些生机。

石壁颇具特色,直上直下,如刀砍斧削一般,船行到狭窄处,须探出身子,向上仰视,崖上张牙舞爪的巨石似乎随时落下来,令人不寒而栗。

巫峡景观无数,最闻名属巫山十二峰。

其中神女峰最美,一根酷像少女的石柱在峰峦之中婷婷玉立,薄雾环绕,仙气升腾,含情脉脉,妩媚动人。

行至西陵峡,重岩叠嶂已司空见惯,素湍绿潭不足为奇,激动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这才想起应当拍些照片,于是大家轮流拍照,一张接一张,拍了许多照片,出西陵峡口那张照片至今保留在相册之中,留作永久的纪念。

形容长江三峡的句子

1、长江三峡以其秀丽的山水,险峻的峡谷,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闻名世界!这个十一长假,我也有幸饱览了三峡美丽的风光。

2、我们乘坐的游轮沿江而上,依次经过了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

两岸全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缠绕在山顶的云雾,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更引人注目的是两岸的悬崖峭壁、古栈道遗址和山顶的悬棺,让人称奇不以。

最有趣的是调皮的猴子在树梢上跳来跳去。

3、今天我们游玩的最后一站是历史文化名城—白帝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里留下了著名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到达白帝城的时候已是夜晚了。

但在各种彩灯照射下的白帝城显得更加神秘多姿。

4、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刘备托孤:传说三国时刘备兵败至此,在他病重时将自已的儿子托付给军师诸葛亮。

那一座座神态逼真的雕像仿佛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5、我们来到码头,一看惊呆了,当时我还以为船很小,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坐这么大的船,我对船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我们等了足足有十多分钟,船终 于开了。

船吹起了响亮的鸣笛声,把我们带入了万里黄河第一峡——八里峡。

八里峡是最长的,两岸悬崖峭壁,气势非常壮观。

看着水面波光粼粼,我的心情特别 好!湖面时不时的还有鸟儿从水面滑过,贴水而行,留下了一道道粼粼的波纹。

这时,一阵凉爽的风从我脸上轻轻拂过,舒服急了。

这美丽的景色让我有一种在画中 的错觉,一切好像美的不真实。

我来到船顶,欣赏着水平如镜的孤山峡,宛如蓬莱仙境。

6、在孤山峡旗杆处,有一座小石山,它的形状就像一头卧着的 牛,惟妙惟肖。

我心里不由得产生一种敬佩,心想:大自然真是一个天然建造师,能造出世间如此美丽的风景。

船缓缓的驶向龙凤峡。

龙凤峡和峡谷中的凤凰坡相辅 相成,形成了一幅天然的龙凤呈祥图,好美!这种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静静地享受着这美丽的风景。

它们形态不一,各具特色:孤山峡鬼斧神工,群峰竞 秀。

八里峡峭壁如削,景色壮观;龙凤霞九曲十折,峡深谷幽;它们之间,水倒映着山,山环绕着水,形成了仙境般的奇景。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物,如诗如画, 令人心驰神往。

我便不由得想起郭沫若的诗句:“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

”这时,船已经靠岸,天边的最后一缕晚霞也被抹进去,我们返回宾馆,明天 将又是一次全新的征程——登神农山! 7、接着,导游向我们介绍了千年悬棺。

悬棺就是把木头挖空后然后把尸体放进去的。

至今里面的尸骨依然保存完整。

悬棺到底是怎样放进悬崖峭壁里的,至今仍 然是一个谜。

据科学家推测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方法是沿着山腰的石壁凿洞,然后在洞里插进木头,再往上铺木板,顺着木板向上走,把悬棺放入石洞内。

第二种方 法是在山顶上用绳索把人吊下来在半山腰凿洞,再用同样的方式把悬棺吊下来放入洞内。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让人叹为观止,让人佩服古代人们的聪明智慧和勇气。

8、接着我们又游览了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和碑文,直到天色很晚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登船返回。

这次的游览不仅让我欣赏了三峡的秀丽风光,更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外游客来三峡旅游。

9、三峡绝对是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般的手笔率性挥洒,浓淡干湿,新奇秀美,另你目不暇接:浓绿的江水在悬崖峭壁的抚慰下显得舒 贴而畅快,似乎仰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那张扬的个性,在回望的眼神里掩藏的并不刻意,充满了调皮,随时都在积蓄力量,随时都想一跃而起,脱身奔跑?群山万 壑,重峦叠嶂?两岸峭壁,或白或灰,或干或湿,时而大开大合,时而仰面耸立,留给你丰富的想象空间:当你心怀虔诚,它就是安详的菩萨;当你豪情满怀,它就 是扬蹄的骏马;当你柔情蜜意,它就是梳发的美女?那临江而立的不就是一扇扇画屏吗?那个硕大的脚印,也只有神仙才能留下,他肯定是急着赤脚而上,要将那绝 顶上的风光一览无余?那峭壁上的栈道遗迹,逶迤悠远,给你无尽的思绪:峨冠博带的屈子低头吟哦了吗?美貌如画的昭君舞袖浣纱了吗?亭亭玉立的神女峰,或神 情孤寂,或凝神注目,是在远眺山外斜阳,还是在祝福脚下行船,只有飘带似的云雾和穿流不息的江水在见证这个千古绝唱。

在这些想象的边缘,都被浓浓的绿色包 裹着。

这时候,你最心急的是想象力缺乏。

你只有一动不动地凝神细观,不敢有一丝的疏忽。

否则,又一幅神奇的山水画就会失之交臂。

10、船好像不动,而是山水在故意展示她多彩的容颜。

云雾从山腰缭绕起来,偶尔露出湿气重重的山头,更添了几许庄重。

不管是耸立的峭壁,还是起伏的群山, 对水都充满了柔情对水都充满了柔情。

要么垂手抚慰,要么含情凝视,任江水在怀中嬉戏。

眼下的江水迅疾后退,欢快地向你招手。

而当你放眼远望时,粼粼的波光 使翠绿的江面成了一条舞动的绸带,直到烟雨迷蒙,一片穆然。

你听不到惊涛拍岸的水声,却能感觉到澎湃的激情,牵着你去纵情放歌。

于是,你真想扑过去,表达 你真挚的爱意。

描写三峡山水优美的诗句

三峡窄: 江北赤甲山艳若丹霞,江南白盐山粉琢银装。

此地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万水汇聚,破门而出,气势极为壮观,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三峡险: 瞿塘峡峡口称夔门,长江进入峡口后,江水奔腾,水势湍急,夺门直下,确是“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气势异常雄伟险峻。

杜甫三峡名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白三峡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自古以来,三峡就被喻为长江的珠冠。

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李白也没有少写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峨眉山月歌》更是家喻户晓。

孟郊的《巫山曲》“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也点出了峰奇山重之特色。

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

江流关不住,众水尽 朝东。

”(陈毅《咏三峡》) 郭沫若的诗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

” http://blog.163.com/dyx6371987@126/blog/static/5687831420081131113257402/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回望三峡 江水悠悠。

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 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

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 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 在了船后。

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

——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 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

该是天下诸多秀峰都聚集到这里,夹道迎候大江东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蕴涵更在山水之外。

在许多日 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那时,我是在长江画卷中最壮美的一 幅中行进。

啊,三峡! 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 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

山是骤然凝结的水, 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 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

中学时读南朝文学 家盛弘之《荆州记》中对三峡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身临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

船首翘望,眼 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 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

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 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 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 漪,走向前方。

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

夜深了,客轮缓缓地行驶着。

岸边的青山化作了一张黛色的剪纸, 并不时闪过一簇簇灯火。

江心的航标灯一明一暗地眨着眼睛从船舷旁 掠过,几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从船顶射向江面,更衬托出江 夜的安宁。

此时,唯有船身微微颤抖着,偶尔晃动几下,使人感到脚 下正踏着滚滚波涛。

夜幕下,江风絮语般抚慰着每一个人。

也许正是饮三峡水,登三峡峰,三峡两岸竟诞生了那么多为理想 义无反顾的人:赋《离骚》、作《九歌》、敢《天问》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亲的王嫱,力主抗辽,订立澶渊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准都从这里走进历史;巴楚、蜀吴凭借三峡天险,征战厮杀,周而往 复,描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

更有李白、杜甫等迁客骚人到此游 历吟咏,留下传世诗章,这一切决不该是偶然的。

人们向往三峡,赞 誉三峡,除却三峡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还是三峡那自在坦然的风 骨,空灵清静的境界,那种含天容地的苍莽大气。

我知道,这里面有 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世间一切永恒的主 题的依恋。

正是涵盖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古往今来众多的 沧桑,三峡才有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灵气。

比方那兵书宝剑峡,江北陡崖石缝中的“兵书”,其实是古代悬 棺葬遗物,那宝剑则是绝壁上凸现的岩石...

形容三峡的句子

1、长江三峡以其秀丽的山水,险峻的峡谷,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闻名世界!这个十一长假,我也有幸饱览了三峡美丽的风光。

2、我们乘坐的游轮沿江而上,依次经过了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

两岸全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缠绕在山顶的云雾,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更引人注目的是两岸的悬崖峭壁、古栈道遗址和山顶的悬棺,让人称奇不以。

最有趣的是调皮的猴子在树梢上跳来跳去...

描写三峡美景的名句

早发白帝城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上三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峡巫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描写三峡的优美语句: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