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随笔 > 《闲话紫砂壶——光器篇》

《闲话紫砂壶——光器篇》

原创 鉴和 文瞻别墅

明代至今600余年,紫砂文化演变约十数个甲子。同一名称,相同款式的紫砂壶,现代制品和百余年前风貌已霄壤有别。在众多器型中,唯“石瓢”壶处在不断演化、生生不息的过程中,脱跳出神态相似,形体迥然的格局。粗略估算,按创作者分类:子冶石瓢、彭年石瓢、吉安石瓢、心舟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寒勇石瓢。按形体分类:高石瓢、矮石瓢、六方石瓢、抽角石瓢、东坡石瓢等。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精神文明不断进步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崛起,紫砂文化、紫砂壶文化、石瓢文化会迸发出更为夺目的光彩;呈现更为多元的分类。

抟天地之砂,

成紫玉之器。

悟埏埴之道,

得会心之事。

2014年陈海所著抟砂传说记载:唯今紫砂领域存十八位顶尖高手,称“十八罗汉”能进此谱者必是业内开宗立派、睥睨天下之辈。“编制”有限,竞争激烈,续志立传是困难的。但宜兴丁蜀镇有吴氏,兄姐弟一系三人——东元、东瑾、界明同气连枝尽皆载入此册,号“吴门”。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界明天赋极高,持传统牛耳,当仁不让。

东瑾蕙质兰心涉猎广泛方圆兼备、花素得当。

长兄东元,擅制壶,刻、画三绝,称文人紫砂,领紫砂精神浩气长存。

东元所创石瓢是在心舟石瓢(何心舟 号曼陀华馆,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制壶名手 浙江绍兴人。印款:韵石、心舟、石林何氏、曼陀华馆)的基础上集大成,诞生的一款文人器。

乍看两者并无二致,似有置换概念、挪移汤水之嫌,实则二者有儒释之别,表达主题、精神气质也截然不同。东元之精髓即是“文人精神”具体表现为:小嘴、小把、胖身桶,按照紫砂制壶前后左右上下协调的理论,比例不协调的作品呈现,并不符合雕塑审美和黄金分割,但东元奇在几十年捣泥抟砂锻炼过程中领悟出——“不和谐美和非对称美”。并把控形体释放出诙谐、稳重的气质,实是难能可贵。

与当今紫砂界另一座泰山北斗“唐门”不同,唐门的风格多为古拙风趣,憨厚可人。东元制壶不仅牢牢抱定国人审美:端庄、稳重、和谐大统的理念,还融入一种文人不屈狷介之风,铮铮向荣之气,余整体,才逐步透露一丝趣味。

观此壶身体,重心持稳,裙带底圈,底圈即是三足,好似腿脚藏在衣裙之内,徐徐而动。又似孙武“风林火山”静置则“不动如山”绝不像何派心舟石瓢重心靠上摇摇晃晃,形似“不倒翁”底圈上翘,三足露出,好似要急于努力拿捏重心、稳定身形。

观口盖,东元瓢抹边、秃宝盖,上搭平桥壶钮,桥两端渐渐晕染似荷叶倒扣。进一步增加了整体稳定感。心舟石瓢则是小盖口,高桥钮,危危高呼。钮两端晕染不明显,增加了整体的活泼俏皮之气。

观流口,为东元石瓢之所以“东元”命名的精髓。他放弃了心舟的短吻,截流口,大仰角。加入自己对“文人紫砂”的理解,效“蛟龙出水”之势,裹挟大量肌理拔出身桶,在两厘米的长度中快速渐变为细流椭圆口,流口大小塞不进一颗黄豆,这样迅猛过渡在制壶中非常难于把控——“非对称美学”就此奠定。

看心舟款,也大胆在传统子冶款喇叭口上进行改良,缩短了长度,流口末端放开尺寸,加上套口,形成首尾“双喇叭”效果,依然以趣味诙谐为主。

观壶把,心舟入于趣味,出于趣味,以圆把收势,整体圆润,东元石瓢注重局部不对称,整体稳定,以三角把收势,用扁圆型塑形和流口遥相呼应。更注意壶把“出将入相”的过渡,强调铆接卯榫,展现他对局部组件的重视,使东元壶,流、把、盖、钮、身,随便切下来单独欣赏也是美的。

身桶刻绘宋徽宗赵佶“腊梅山禽”——一只山雀矗立枝头莺莺燕燕;一只山雀跃至盖口,侧目回眸。枝头腊梅含苞待放,画角山石嶙峋,整体画面构成,文雅素美富有生机。真好似一帧风光照片!

(本文部分由 紫砂中华 授权刊载)

《闲话紫砂壶——光器篇》: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