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古代关于农业节日的诗句

古代关于农业节日的诗句

古代关于农业节日的诗句

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子~~春种一时,秋收一季~~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不纳棉~~处暑动刀镰……

有关农业的谚语和诗句

农业谚语

雨水与农业

春雷响,万物长。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麦怕清明连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下雨烂谷箩。

气温与农业

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夏作秋,没得收。

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

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

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

麦里苦虫,不冻不行。

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冷收麦,热收秋。

降雪与农业

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大雪下成堆,小麦装满屋。

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大雪兆丰年。

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

冬雪一条被,春雪一把刀。

腊雪如盖被,春雪冻死鬼。

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

冬雪是被,春雪是鬼。

冬雪年丰,春雪无用。

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春雪流成河,人人都吃白面馍。

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寒损根,霜打头。

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荞麦见霜,粒粒脱光。

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

北风无露定有霜。

霜打片、雹打线。

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圩里干死怕淹,山里淹死怕干。

不怕种子旱,就怕秋苗干。

不怕旱苗,只怕旱籽。

三年收两头,锅巴盖墙头。

圩田好种,梅雨难过。

圩田好作,五月难过。

圩田隔夜是荒年。

水荒头,旱荒尾。

水荒百日,旱荒一年。

水荒一条线,旱荒一大片。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物候与农业(以指示作物为指标预报农时)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杨叶拍巴掌,老头压瓜秧。

杨树叶拍巴掌,遍地种高粱。

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

杨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

杨叶钱大,要种黄瓜。

飞杨花,种棉花。

柳絮扬,种高粱。

柳毛开花,种豆点瓜。

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柳芽拧嘴儿,山药入土儿。

柳絮落,栽山药。

柳絮落地,棉花出世。

桐叶马蹄大,稻种下泥无牵挂。

桐树开花,正种芝麻。

桐树花落地,花生种不及。

桐花落地,谷种下泥。

椿芽鼓,种秫秫。椿芽发,种棉花。

椿树头,一把抓,家家户户种棉花。

椿树盘儿大,就把秧来下。

枣芽发,种棉花。枣芽发,芝麻瓜......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与农业有关的诗句

采桑 【南北朝】民歌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那些节日和农业有关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又名乞巧节或七巧节。

中国、韩国和日本人都会庆祝七夕,但日本人由於明治维新时改用西元,所以七夕也改在阳历7月7日庆祝。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 徘徊於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中秋节是东亚的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韩国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徵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闹灯会,猜灯谜,提灯笼,许多地方还有放天灯的习俗。是中国民间的盛大节日之一。

在广东佛山,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行通济,无闭翳」。寓意走过通济桥,就会健健康康,无闭翳。

在台湾,除了赏花灯活动及著名的台湾灯会之外,还有台湾北部的台北县平溪乡放天灯活动。另外,台湾南部的台南县盐水镇则有著名的盐水烽炮。在台湾东部的台东市,则有炸寒单爷,也是以烽炮为主,但与盐水烽炮的进行方式并不相同。

在台湾早期,有在元宵节夜里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葱来讨个吉兆的说法。俗语说:「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湾话发音)

起源

据史籍记载,元宵节开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相传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族控制了政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勘平「诸吕之乱」,拥刘恒为主,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处强盛。因扫除诸吕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文帝因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於思想,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节日,是东亚许多地区传统上庆祝新的一年的节庆。并为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朝鲜、韩国、蒙古、越南、寮国、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但口头上多称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农历新年则称为「元旦」,意即一年的头一天。

中国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阴历改以阳历纪年,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后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性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写「过元旦」。「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新年、旧历年。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废除农历新年,并曾禁止民间庆祝。

春节在越南语称「Tết Nguyên Đán」(节元旦)、日语称「旧正月」、韩语称「설날」(即新年之意)。

春节的定义有三种:

最狭义的说法,春节仅指正月初一。

第二种说法是配合政府订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为春节假期。

第三种是传统习俗上的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於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一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时期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为岁首;商朝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说古代所谓「春节」,意思是春天的节序,曾经还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时也泛指整个春季。汉武帝时推行太阳历,才明确规定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1]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泼水节(Songkran Festival),4月13日至4月16日,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

每年傣历六月作为一年的起始大约是中国清明后的第七天,即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六日,相当於中国的新年。

清明原为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於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於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由於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为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假日。

现在的清明节,合并了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天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却有若干以变形的方式传承下来了,并保存於清明节中。

祭海节,是位於山东即墨市周戈庄内一项传统的祭海活动,其已拥有500年历史。於2004年3月18日再次举办,即墨市政府将此次活动更名为「民俗文化祭海节」。

「祭海」文化始於明朝,传说,在周戈庄西侧2.5公里外有一座黄山,山上有一个仙姑庙。在清朝末期,渔民每年出海前(农历四月初八),都要到庙里求仙姑保佑他们能一帆风顺,因此这一传统逐渐延续下来。

祭灶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被称为小年,在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

由於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於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灶王爷),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於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作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腊八节又称「腊八」 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

因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

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乾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

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花朝节

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故名。

那些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呢?

洗牛节

农历六月初六,贵州榕江、车江地区的侗族还要过一个“洗牛节”,家家牵牛下河,为其洗身,并杀鸡鸭为牛祝福,愿耕牛清洁平安。据 侗族老人传说,耕牛是牛魔王变的。当初,牛魔王受玉帝委派向人类传达旨 意,误将“天皇赐你们一日三餐肚子饱”说成“天皇赐你们一日三餐肚子还 不饱”,结果害得人们忍饥挨饿。于是牛魔王便下到人间,帮助人们苦力耕 作,以作为传达旨意失误的补偿。侗家人为了感谢耕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于是便每年过洗牛节。布依族地区也有这个节日。

娱驴节

藏族在秋收、打场、 送肥结束后的藏历十一月间,举行“娱驴节”,他们要为毛驴卸下笼头和木 鞍,将驴身上打扫干净,并在鬃毛或尾上系上红色布条,喂饮好茶水和精饲 料,任其在村头田间随意行走,不作吆喝鞭打,使可爱的毛驴获得悠闲自在 的一天。

里玛主节

云南省哈尼族在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属羊日,则要过一个开秧门节,哈尼 语叫作“里玛主节”。传说阳春三月时,布谷鸟秉承天神摩咪的旨意,飞来 哀牢山区,向哈尼人告知天气由冷变暖,适宜插秧的信息。因此当地哈尼人 便以村寨为单位,各家备办染红的鸡蛋和染成黄色的糯米饭,在四月第一个 属羊日里,祭祀天、地神和布谷鸟。用过节来表示秧门打开,可以下田插秧。

赶鸟节

湖南江华一带瑶族有过赶鸟节的习俗。据说过去江华山区鸟雀很多, 往往啄光播下的种子。于是瑶胞在正月最末一天,用歌声将鸟雀引上白头山, 使它们陶醉在歌声之中。待鸟雀半年后醒来时,人们已获得了丰收。后来有 个山主向官府邀功,说是他养的画眉鸟引走了鸟雀。次年的二月末,官府派人来调查,耕山人闭门喝茶、烤火,无人唱歌引鸟,官府人看见鸟雀四处飞 鸣,就惩罚了假报情况的山主。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一,耕山人纷纷出门 唱山歌,引走鸟雀,鸟雀一醉半年,又使大家获得丰收。从此以后,每年二 月初一,瑶族人要穿上盛装,撑着阳伞,到白头山对歌,欢唱一整天,直到 夜幕降临,男女青年仍依依不舍,情意绵长。老年人则在竹枝上穿起一颗颗 如铜钱大小的糯米粑,称作“鸟子粑”,插在神坛边或大门口让小鸟取食。 据说如果鸟雀啄食以后,便被粘住嘴巴,不能再啄食种子谷物,可保粮食丰收。

桃花节

云南省剑川、洱源的白族地区,过去有祈求丰收的桃花节。每年播种谷 种时,要给谷种打醋炭,即将烧红的铁片、石块放入瓢内,外加艾蒿、柏枝 或马桑叶,然后冲水入内,使其与高温的铁、石相激,蒸腾出清香的气味、 并在谷种上插桃花数枝,在秧田入口处插一排桃花、柳枝。这就是他们过桃花节的主要内容。

广西环江县的毛南族在每年农历五月,要举行五月庙节,日期各村不一。 以铁坳为界,整个毛南山乡分成上下二团,下团庙节为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 上团庙节提前五天,即从辰日往回倒数到亥日为节日。有的传说认为这一天 是为了纪念毛南族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冯三界公。因为冯三界公开始使 用耕牛,毛南族才有了水田,种上水稻。过去各村寨都有庙田,以其收入购 买菜牛,在节日时杀牛祭祀爱吃牛肉的冯三界公。同时还要摘取各种农作物 叶子放到土地娘娘神前,求娘娘保佑五谷丰收。到了节日,毛南族人家家要 采枫叶、空羊花等将糯米染成黑、黄、红、绿、白等五色米,蒸成色艳而又 有香味的五色糯米饭,并做粉蒸肉等佳肴。折回柳枝插在中堂,将五色饭捏 成小团,密密地粘在柳枝上,以示农作物硕果累累、获得丰收。还要喂耕牛 一团米饭和一块粉蒸肉,慰劳耕牛。妇女们带上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回娘家 探亲,青年们则到野外对歌,谈情说爱。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仡佬族人民要过一个迎接丰收的“八月节”,或 者又叫“迎新谷节”。仡佬族人民很是重视这个节日,要连过两天。大家都 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寨中空场上,由几位壮汉将头戴红花的大牯牛带入场中, 先诵祝词,默祷五谷丰登。然后由乐队奏起“八仙”乐曲,鸣放火枪、鞭炮, 然后杀牛煮肉,并将牛肉平分给各家各户,让家长拿回家供于祖先灵前,有 全村全族团结一心之意。民族长老还要以小猪、公鸡、大鸭各一只,作为三 牲在菩萨树前作供祭仪式。祭毕,大众聚餐,青年们在月光下歌舞欢乐,尽 兴方散。第二天还要从田间采回新鲜谷物、瓜果,用作家宴。宴毕,妇女们 各带自己子女,为娘家亲戚送去礼品,以示祝贺。青年们依旧歌舞终日,以 迎丰收的到来,节日以后,就开始秋收。

居住在台湾岛以南兰屿之上的高山族雅美人,主要以捕飞鱼为生。他们 要举行一连串的招鱼祭、丰渔祭、夜渔祭和昼渔祭等等,形成与渔业生产有 密切关系的众多节日。招鱼祭在三月一日举行。早在二月二十七日,同一个互助捕鱼组织的成 员要在船长家集体住宿,共同检查火把、渔具与船只的准备情况。三月一日 早晨,船员头戴银盔,佩挂胸饰,集体将船抬到海边。船长杀鸡,滴血在木 盘内,每人以食指蘸鸡血涂于船和岸边的礁石上,祈求飞鱼丰收。并用小竹 筒33个,涂上鸡血,以示小船出海捕鱼也获丰收。然后,人们起立,高举盔 帽,怪声高呼跳出船外,以示驱鬼。接着将渔船推入海水,作为即将出海捕 鱼前的试验。最后拿出已杀的鸡,大家回村煮食。招鱼的祭仪就算完成。三月二日上午举行丰渔祭。出海捕鱼的人在一起共宿,吃当地特产的芋 头和鱼,并求神灵保佑丰收。然后在一位持一根长木棒鱼网,另一位持一把 木桨的两个主祭人的带领下,来到船边,各人都抓一把沙投入自己的木船, 默祝打到的鱼如同沙子一样多。又以海水洒进大船,祝祷大海将船带到飞鱼 最多的地方。各人回家后,还要抚摸专晒飞鱼的竹竿,预示今年要捕很多飞 鱼晒在这里。从三月三日晚开始,进行夜间捕鱼,这一晚上要过夜渔祭的节日。由第 一条引领入海的船长为祭司,在船头杀一头猪,让血流进海中。又在船头置 一个盛满水的瓮,放入一把船桨,并用小瓢盛粟与清水洒入大海,以祭飞鱼 之灵。祭毕开始夜间捕鱼,以这一条船第一次出海的收获多少来卜算今年渔 业是否丰收。从此开始,诸渔船每夜出海捕鱼,各船长都要携带一个带鸡血 的小竹筒,并将它塞在第一次捕到的飞鱼嘴中,这条鱼放在船上,不带回家 中。经夜渔祭后,大家白天集中休息,夜晚出海捕鱼,连续一个月后,给每 人分配已捕得的飞鱼,然后分散回家。

我国哪些节日与农业传统有关系

三候麦秋至、黍。雨读作去声谷雨(4月22日)。古代所谓“雨生百谷”。晚谷;二候靡草死,也说明了“ 春雨贵如油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一候苦菜秀,但还未成熟,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三候反舌无声。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自上而下也,自雨水后。”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第二候呜鸠拂其羽,夏争时:“第一候萍始生。谷雨在黄河中下游,小满(5月22日),芒种(6月7日) 三月中。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土膏脉动。太阳到达黄经75°,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抢收十分急迫、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是农民朋友的播种,苦菜已经枝叶繁茂,“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即指忙于夏收,故又称“芒种”。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反映了“ 谷雨 ”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雨水明显增多,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是说小满节气中,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这时天气温和,如雨我公田之雨。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二候鹏始鸣;此时麦子开始成熟。盖谷以此时播种。 小满(grain buds)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还未大满、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则往往造成危害,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故而。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春争日,并且感阴而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影响后期产量,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一候螳螂生。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只是小满;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在这一节气中、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五月节,夏种开始,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意指大麦,“芒种”也称为——“忙着种”;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

农业与传统节日的关系

“清明节” 是农耕的 “气节” 。

“端午节” “中秋节” 处于处于秋分之间, 农作物已收割完毕。 因此其含有庆丰收、 些神灵之意。

由于中国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长期以来是 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 受物 候天气的周期性转换,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约定成俗, 具有特定的风俗和活动内容。

你知道哪些节日和农业生产有关,至少写三个例

你好。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小满】,籽粒未满。

【芒种】忙割麦,接着种大田。

跟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急!

精华答案 好评率:66%

朋友是节气吗?像谷雨(4月22日),小满(5月22日),芒种(6月7日)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小满(grain buds)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太阳到达黄经7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故而,“芒种”也称为——“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与农业有关的节日,这个节,与农业有什么关系

你到底想问什么?_?

古代关于农业节日的诗句: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