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一颗颗古树见证历史沧桑更多的词语

一颗颗古树见证历史沧桑更多的词语

一颗颗古树见证历史沧桑更多的词语

盘根错节 根深叶茂 参天大树 枝繁叶茂 树影斑驳 遮天蔽日 茂林修竹暗绿 苍翠 繁茂 茂密 墨绿 浓密 苍翠挺拔 苍翠欲滴 层层叠叠 葱葱拢拢 密密麻麻

春联见证历史沧桑这几个字用繁体字怎么写

春联见证历史沧桑这几个字用繁体字写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什么意思?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人类社会,人类历史!正道,正确的、正常的发展规律法则!沧桑,沧海桑田也!葛洪的《神仙传》中记载,仙女麻姑对仙人王方平说,‘我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沧桑,变化也!

这饱含哲理的朗朗诗句出至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严谨地说前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出至唐朝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一句,但是直到毛主席为它作媒天造地设了后一句后,似乎才真正成为千古绝唱!

但后来毛泽东同志将之化用,其诗中也有这样一句:

这两句借鉴了唐代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诗是突出送别时深沉郁愤的情绪,毛泽东诗则是表达推翻蒋政权时那种兴奋自豪的心态。

沧桑是指沧海桑田.这两句很好地表达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真谛,表明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谁也不能逆历史潮流而行.

附:毛主席诗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巴金, 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钟南山·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

·陈忠和· 他带领女排赢得了久违的胜利,而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一座阔别了十七年的奖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面对人生不幸坎坷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体育事业中。

·尾山宏· 一位70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

·梁雨润· 他视百姓为衣食父母,他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着为老百姓办事的政治理想,而这种追求需要莫大的正气和勇气。

·巴金·

·高耀洁·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

·达吾提·阿西木· 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对群众朴素的情感,在百姓中传播着温暖;他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在危难的时候担当起百姓的精神支柱。他的坚强和无私为刚刚经历了噩梦的村民们撑起重建家园的希望。

·成龙· 作为演员,他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演绎了精彩的艺术人生,在国际影坛上展现出中国影人的形象。

·衡阳武警消防兵· 他们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火场,他们怀揣群众的利益走向危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他人的生命,捍卫了武警消防兵这个崇高的职业。

《童年》是一个见证历史是沧桑的小男孩谁所讲述的故事

关于《童年》

【写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内容精要】

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辽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在高尔基的笔下,阿辽莎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

【地位影响】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为许多批评家所称道的艺术效果,有的西方评论者甚至认为《童年》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名家导读】

《童年》为什么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田并激发人们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呢?这里最好用高尔基自己的话来回答:“文艺的任务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和责任感,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要从英雄的灵魂和躯体里汲力量……”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

《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母亲》……这些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同志的祖父是个穿着旧呢制服的沙俄军官,外祖父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油画中裸露着赤铜色脊梁的那种人。也知道了高尔基在鞋店做过小徒弟,甚至和他一起看见了鞋店老板怎样去抚摸女客的肥足,又吻自己发臭的手指,听见了躲在门后的高尔基咯咯的笑声。高尔基是我和我们几代人的童年的伙伴。

——著名作家 韩静霆

【人物评析】

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思考】

《童年》里的阿辽莎是一个爱憎分明、酷爱读书、奋发向上的形象,读完本书,你对阿辽莎热爱并渴望读书的精神有何感想呢?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也坚持读书写字,年幼的他为了读书,还常常要去捡垃圾,你是否也会向他学习,通过读书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呢?

北京(北平)在近代历史上历尽沧桑,饱经风霜,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屈辱历程,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抗争足迹。请你

(1)190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根据图片并结合课本有关知识回答,本题难度不大

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1949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 A.英法联军

C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有新旧2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

米(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

编辑本段地位

宁古塔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因此宁古塔与盛京齐名。 宁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清太宗皇太极建国号大清后,任命吴巴海为镇守宁古塔副都统,前后共有73任。由于宁古塔处于边塞要冲,光绪九年(1883)另设钦差大臣一员,此员为吴大澄,是清末洋务派著名人物。

编辑本段名字的由来

宁古塔为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靠日本海,旧属吉林管辖。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1]。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努尔哈赤的六个伯叔公)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清人称其:“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编辑本段地理及历史

宁古塔常年冰封。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3]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4] 宁古塔有新旧二城,新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即宁安县城),旧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旧街乡古城村。《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载:“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内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有树林,名为觉罗,被视为努尔哈赤祖龙兴之地;此去至城东、北、西近城皆平原,遍植玫瑰,每至每年五月初盛开,一片花海,景致极为美丽怡人。吴桭臣称“宁古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之美,鲜食之外,虽山蔬野蓛,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5]方拱干称宁古风俗“臻无为之治”“道不拾遗物,物遗则拾之置于公,俟失者往认焉”[6]。吴桭臣《宁古塔纪略》亦称:“大率信义为重,路不拾遗,颇有古风”。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上说:“石矶围平野,河流抱浅沙。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泣月天边雁,悲风塞上笳。老亲忠信在,不减住中华。”[7]当地满族人采集花瓣,制作“玫瑰糖”及香水成为特产。 顺治三年(1646年),设奉天昂邦章京管辖东北地区。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命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礼统官兵驻防宁古塔。”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宁古塔将军,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今宁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治吉林乌拉,以原吉林副都统移驻宁古塔,战略地位逐渐消失。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属吉林将军所管辖,主要作为牧场及流放囚犯的地方,例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说被处死于此。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明珠、徐干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前后历经23年。张缙彦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8] 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须将此地大部份割予沙俄,今归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所管。俄罗斯远东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参崴及纳霍德卡均处古代宁古塔。

编辑本段文化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其中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古坟多处,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 宁古塔无塔,吴江学子吴兆骞(字汉槎)曾因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二十三年。末期好友顾贞观以《金缕曲》二首言于纳兰性德,通过大学士明珠(纳兰之父),吴才得回故园,三年后病逝,有《秋笳集》传世。 当时清朝朝廷的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 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 得出来。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恶梦,把许多的人吓出一身身冷汗。 据《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 之,能活下来的不多。[1] 第一任宁古塔将军巴海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发配到宁古塔。除了宁古塔外,还有尚阳堡。尚阳堡在辽宁省开县东20公里处。顺治四年,深秋季节,秋风瑟瑟,秋雨飘飘。在清军占领的南京守军,正查进出城门的行人。忽然,在一个欲离宁南下的广东和尚函可的行囊中发现了违禁品——一本记录抗清志士事迹的书稿,名叫《变记》。清军大惊失色,立即将其扣押,并施展酷刑,但一无所获。后刑部以“文字干预时事”罪判决,将其流放到关外沈阳。顺治六年,函可逝于冰天雪地的异乡。同年,山东高密山李因对当时的法律不满而上书皇上,换来了死刑,后皇上念其情有可原,改为杖责,徒步宁古塔;后又免其杖责,流放到尚阳堡。 可以想象在300多年前,那冰冷遥远的宁古塔是被流放人的土地,也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当他们对着“流放宁古塔”圣旨谢恩后,便迈着失落、沉重的脚步,带着夹板,带着不白的屈辱,经过几千里路途的艰辛和苦楚,来到这里。这些人给这片黑土地带来的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文明。“流人”创造了这片黑土地文明,创造了黑土地的博大精神。 开头儿咱们说了,宁古塔不是“塔”,那又干嘛取了个“塔”字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有兄弟六个,曾居住在这里。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六个”。 应该说我的老姓和宁古塔有着不解的渊源,因地而得名。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就叫“宁古塔氏”。除了姓宁的,姓刘的汉姓,也叫“宁古塔氏”。 目前满族人基本上使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汉姓是: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的汉姓是:赵、佟佳的汉姓是:佟、瓜尔嘉的汉姓是:关、白、汪、鲍、马佳的汉姓是:麻、马、盛佳的汉姓是:沈、兀扎喇的汉姓是:吴、乌、委赫的汉姓是:石、富察的汉姓是:富、傅、索卓罗的汉姓是:索、纳喇的汉姓是:那、南、宁古塔的汉姓是:宁、刘、赫叶勒的汉姓是:何、赫、尼玛察的汉姓是:杨、良嘉的汉姓是:粱、果尔勒斯的汉姓是:高、舒穆禄的汉姓是:舒、宿、钮咕噜的汉姓是:纽、郎、齐佳的汉姓是:齐、喜塔拉的汉姓是:祖、图、希、他塔喇的汉姓是:唐、完颜的汉姓是:汪、王、完、西林觉罗的汉姓是:鄂、鄂佳的汉姓是:鄂、扎库塔的汉姓是:张、库雅喇的汉姓是:胡、阿克占的汉姓是:雷、扎思乎里的汉姓是:贾、萨科达的汉姓是:仓、徒萨的汉姓是:徒、宏佳的汉姓是:宏、锁吉的汉姓是:锁、鄂托的汉姓是:曹、沙垃的汉姓是:沙、库奔的汉姓是:库、惠何的汉姓是:惠、英佳的汉姓是:英、洪额奇的汉姓是:洪、伊喇厘的汉姓是:李、墨尔迪勒的汉姓是:孟、白额吉吉特的汉姓是:白、文扎的汉姓是:文、巴约特的汉姓是:高、巴、万琉哈的汉姓是:万、朱舍狸的汉姓是:朱、郭洛奔的汉姓是:郭、乌苏里的汉姓是:武、伊图玛的汉姓是:伊、余乎鲁的汉姓是:余、尼玛哈的汉姓是:于、俞。等等。 根据老人们说,我的祖先在清朝是个将军,在一次战役中被敌军砍下了头颅。朝廷为表彰和抚恤赐了金头,置在尸身之上,有位远房的亲戚听一为研究清史的学者说,过去在北海有一块碑。在十几年前我去找了,但都没有找到,也许是讹传。听说在傅作义的军队进北京时,墓被刨了,可以想见金头肯定是不会有了。 宁古塔–承载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被流放在这里的人们目睹了世事沧桑。 宁古塔–听到过流人的浅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见证了长空飞雁和硕米肥鱼。 宁古塔–满族的发源地。这里是流人断魂的墓志和思归的梦乡,也是满族后人追忆的的故乡。面对天下苍生和满朝文武而言之滔滔,文之灼灼。言辞冒犯了天朝威严。面对龙颜大怒,妻离子散,邻里株连的痛苦声直干云霄,不绝于耳。 宁古塔–透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沉重和已是一片历史的汪洋。文人才子的特殊境遇 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安与海林就是当年“宁古塔”的所在地。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当他们历经了人生的浩劫,生活进入常态,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佛学家函可传授佛法,教授农耕和商贾;杨越传播耕作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而早在南宋时期,具有“宋代苏武”之称的南宋名臣洪皓,在出使东北,被金人扣留的时候,已经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他五十四年的生命中,在宁古塔生活了二十二年,宁古塔这个“塞外绝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凝固于他的笔端,他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让今天的人们有幸了解三百多年前的东北和宁古塔。 宁安市政协主席关治平,在《流人吴兆骞与“秋笳集”》一文中写道:流人到宁古塔各旗,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高看一眼。流人在宁古塔,虽是刑余之人,尚且自由,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交结为友好,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吴兆骞虽有文才在身,但不会耕作,又无生存之道,初到之时意气消沉。后来,吴兆骞就利用自己的长处开馆授徒。他的文采被官方和同去的流人所看重,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他也是吴兆骞最钟爱的弟子。后来,巴海将军专门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他两个儿子额生、尹生读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他们都撰有宁古塔的记述,以山川风土人情为最多,还为宁古塔的名胜命名。吴兆骞、张缙彦在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了著名的泉水,称之为北国名泉。张缙彦为之命名“泼雪泉”,并请来石匠帅奋于此泉附近悬崖的石壁上勒石。游西山,探访东山白石崖,到东京城(渤海上京城)去寻访古迹。寄情于山水之间,是流人的苦中之乐。文武相融的和谐时代吴兆骞等一批著名流人在宁古塔,受到了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人的优待。 史料记载:宁古塔将军巴海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浓眉亮眼,方口直鼻,稍见狭长的脸盘呈现松果籽般的紫铜色。当边境发生战事,这位英武的大将军便披盔挂甲,头顶红缨。每临战阵,他都气宇不凡,“左手按刀,右手执令旗”。巴海任宁古塔将军25年,开基建设宁古塔新城,招抚团结满洲各部,抗击防御沙俄入侵,重视融合满汉文化。康熙大帝诗称:“丰沛旧臣,疆场重寄,宣威布德,招来远人,联甚嘉焉,爱赐篇章,以旌乃绩。”宁古塔副都统,首任将军萨布素,在宁古塔土生土长。据史料记载,萨布素气宇轩昂,墩实得如半截黑塔,宽宽的额头闪着亮光,向外突出的浓眉下,是一双充满智慧的虎眼。 他天资聪慧,性格朴素,幼年跟随父亲习练骑射,深得老将军沙尔虎达的赏识,被选拔到宁古塔读书。因为有著名的长白山、黑龙江和松花江,中国东北被称为“白山黑水”。满族人视长白山为发祥地,尊为神圣。长白山雄踞东北大地,绵延八千余里。为朝拜自己的发祥地,康熙帝钦点内大臣爱新觉罗武默纳到长白山瞻礼。萨布素带着吴兆骞一同勘察长白山主峰,于是有了《长白山赋》。在吕永林编著的《宁古塔人物》中,有这样一段话:月余返回,宁古塔将军衙署设宴欢迎萨布素。吴兆骞感激萨布素,席间构思长白山赋构思,即兴诵出,满座皆惊。成篇后,萨布素请武默带回京城,康熙帝亲阅《长白山赋》后,赞赏有加。与流人交情深厚的萨布素,是继巴海之后总理新城军政的又一位奠基人,正是因为他的文韬武略,成就了宁古塔两个世纪的辉煌。他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壮举赢得了宁古塔民众的拥戴,因抗击沙俄入侵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华名将。吴兆骞以诗赞颂:“丹墀诏下拜轻车,千里雄藩独建牙。共道伏波能许国,应知骠骑不为家。星门昼静无烽火,雪海风清有戍笳。独臂秋鹰飞(革空)出,指挥万马猎平沙。”商业繁荣的文化因素 当流人来到宁古塔时,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倡满人耕而贾”。在这方面卓有建树的当属杨越。这位被描述为大个头、大脸盘、大眼睛、大胡子、大嗓门儿的人,任侠慷慨。他走街串户,怀人们交谈,提出见解,向满人讲述耕作技术,教人们经商。刚到宁古塔时没米下锅,他就在街头摆上地摊,拿自己的物品与当地人换粮食。杨越的妻子烹饪技术出色,夫妻二人开了一座糕饼铺,还制作绍兴风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门。当有人求艺的时候,杨越与吴兆骞是邻居,两人交往密切,“谈心夜夜入三更”,和其他流人也是“雪窖联吟,冰天共酌”。当有人求艺的时候,他毫无保留。他把从家乡带来的布帛、丝絮拿来与人交换,教当地人把人参、貂皮拿到市场上交易。因宁古塔盛产人参、貂皮,从北京、盛京(今沈阳)等地来的商人多了起来,商业贸易活动繁荣起来,建立起了跨区域的贸易体系,并与图门江对岸的朝鲜建立了贸易关系。《柳边纪略》载:“宁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丽会宁府互市,亦以八月。然命下遣官监视,每年十一月方行。市会宁者,多以羊皮袄、布匹,往易牛、马、纸、布、瓮,而书特贵。康熙初,姚琢以《明季遗闻》易牛一头。” 商贸的繁荣,使宁古塔新城呈现出“商贩大集,南产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轿照耀”的景象。为了开发交通,以利通商,发展经济,萨布素亲自丈量宁古塔至吉林的里程,建立驿站,便有了商贾络绎不绝的景象。杨彬在《柳边纪略》载:“康熙十六年,宁古塔梅勒章京萨布素,以绳量道里,两庹为丈,百八十丈为里。自宁古塔西关门始,至船厂东关门止,凡九万八千丈,为五百五十里。今分八站,作六百三十余里,然以中国之里较之,直千里之外矣。”萨布素对流人礼遇有加,“雅重文士待以殊礼”。受流人学者的影响,萨布素建起了藏书二百余卷的书房,命名“经文纬武书房”,匾额高悬正堂,侧幅为“万里壮龙韬旌鼓生风气自壮,三军雄虎节笳角晓鸣天为高”。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大胆启用流人学者。当流人学者生活遇到困难时,官方长进行接济。他们行动有一定的自由,耕种土地,也进行一些经商活动。吴兆骞在《归来草堂尺牍》写道:“宁古塔地方,乡绅举人俱照中国(内地)一样优免。”文化改变了生活和历史 为改变当地人“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的状况,积极传播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并教人们“破木为屋,覆以其皮(兽皮)”。在自己家中设立“读书草堂”,把《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作为教材, 义务教书育人。巴海将军请杨越到自己家中给两个儿子讲授汉学,受到启发后,办起了龙城书院——宁古塔第一所官学。宁古塔时期,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生活困难时,还能得到救济;流人们常常是官吏们的座上客,经常陪宴、陪饮,每当将军、副都统有重要差事,如巡边、作战、进京朝见出行之前,吴兆骞都要做诗相赠。在《秋笳集》中有许多这样的诗,《陪诸公饮巴大将军宅》、《奉送大将军安部海东》、《送阿佐领奉使黑斤》,描写的大都是为官吏送行,也看出彼此间相交浓厚。在谪戍宁古塔的二十多年中,吴兆骞看到这里物产富庶,有许多特产,多年之后,他都不能忘怀,如人参,饮人参水可以强体。各种动植物都常常出现在吴兆骞的笔下。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一段,吴兆骞南归之后,病重之时,仍想用他在宁古塔所居的寒舍外采的蘑菇来熬汤喝。同时,他也看到当地满族人有着十分纯朴的民风民俗。关治平在文章里写道:“苦寒绝地的山山水水和风土民情,都收入到诗人的笔下,读他的《秋笳集》,你会感到那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铁马,大河日落的壮丽图景,仰望万古悲凉中的豪迈,审视一枝一叶的情结。” 历史以残酷的方式做出了多情的选择。流人们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文化的启蒙,并延续了绵绵不绝的灵脉。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穿过历史,今天的牡丹江,山依然那么清秀,水依然那么灵动。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浪潮中,牡丹江没有退缩,靠着努力和奋进,跨入了国家先进文明城、卫生城、拥军模范城行列。而通达的对俄边境贸易口岸,给予人们的,不再是对遥远异域的眺望,而是对商机的捕捉、把握和对发展的追求。正是有了历史传承的文化力,才有了我们今天发展和进步的底蕴,有了崛起的支点。因此,当我们站在现实的土地上回望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感激——那是对历史文化的崇敬,对文化传播者的深情敬仰。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都市。她具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为迎接建国65周

(1)第二次鸦片战争(或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者签订《辛丑条约》) 七七事变(或者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3分)

(2)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五四远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3分)

(4)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分)

(5)只要能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感即可。(1分)

试题分析:(1)这一问是基础题,据材料一可看出中国受侵略、签订条约、进行武装反抗的场景。根据图片所给时间结合课本所学知识,1860年中国园林被毁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1901年很多人围坐桌旁是签订条约的场景,1901年签订的是《辛丑条约》;1937年中国人拿枪反击,反应的是全面抗战的而开始。

(2)这一问是在第一问基础上延伸的。同时也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此问强调的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生必须注意。根据第一问知道了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所以就答《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即可。1919年图片场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五四运动”,答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此题就是基础题,考查的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有两种意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题中关键词是“对中国”有什么意义,学生应分析出磁体要答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

(4)此题就是基础题,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能力。考查学生对中共八大这个重大事件的理解记忆。通过设问“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成果,学生应分析出就是在问八大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哪些好的建议,也就是问八大的内容。

(5)有些材料分析题是台阶形式的一层层建筑,到最后收尾。此问的感想要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的知识得出答案。从(1)(2)中国的惨败,五四运动的发生(3)新中国的成立,得出感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国家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等。只要能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感即可。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哪两句诗是写长城的历史的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就是指江山易主、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不断更替.2八达岭》明代徐渭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舆幢尽日山油碧,戍堡终年雾噀黄。

3

琵琶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席慕容《长城谣》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颗颗古树见证历史沧桑更多的词语: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