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丰乐亭记中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丰乐亭记中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丰乐亭记中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1.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板书)2.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3.醉翁亭记主要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丰乐亭记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从《丰乐亭记》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作业帮

丰乐亭建于庆历六年(1046),当年五谷丰登,万民欢乐,故而命名丰乐亭。

丰乐亭与醉翁亭一起,被世人称为“姊妹亭”。

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二、疏通大意,理清思路。

第一段,本文开篇第一句话就表达得含蓄蕴藉。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化之勤于政务。

接着,欧阳修介绍了丰乐亭周围的环境。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

“与滁人往游其间”,体现了一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第二段,作者没有延续上文的思路,而是插入了兵革之事。

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到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

历史上的滁洲可以说是屡尝战火。

欧阳修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

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第三段又接着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

地方偏僻,“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

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臬获得的。

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

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生活在滁州的心态——“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由于“地僻事简”“其俗安闲”,所以自己得以和当地百姓四时相乐,从容游走于优美的山水间,“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

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

这两句话用词语准确传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

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落,山势岩毕露,故曰“刻露清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钦佩。

接着,作者又交代了百姓愿意与自己同游的原因,那就是“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是不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

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

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浍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三、 文章的艺术特色。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

这灯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

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及笔成趣。

《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丰乐亭记》文约而丰,辞微而旨大。

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

《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丰乐亭记中写四时之景的句子: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