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随笔 > 深渊

深渊

原创 苏浅寒 它的理想国

注:本文是作者对于两本书的读后感想,内容略长

这世上存着公平,带着悲伤,且用你深暗的眸色去探查这世界的边缘。

题记

我记得某个老师曾经说过,作为医务工作者这个角色,我们注定了一只脚站在人间,而另一只脚在监狱的边缘徘徊。而警察,书上这样写道,我们作为刑警这样特殊的职业,从入职宣誓的那一天就明白,我们一只脚在人间,而另一只在地狱的大门徘徊,也许这地狱是无望的深渊,亦或者是墓地的大门。

最近,在课余穿插的时间读了两本书,一本是《一个刑警的日子》,另一本是《深蓝的故事》,偶然间发现这两本书,在阅读被悲伤的情绪感染,早已融入其中。即便这两本从截然不同的两个角度去叙述,一个深处其中,一个旁观世界,一个细致入微,一个慨叹经历,无论是哪一本,无论是哪一个作者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是真实,也是警察。无论是刑警的一线真实,还是基层派出所的鸡毛蒜皮,我们发现原来在这个徘徊于边缘的地方,原来是最能洞察人心,探究人性的可悲与可叹。

尼采说:“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回望你。”而当我们处于深渊之中的时候,深渊从未吞没,仍旧萦绕在周围,无法逃离。

【案件一】杀人之后

当年“北大学子吴谢宇(嫌疑人)弑母案轰动一时,随后销声匿迹。时隔三年,人们早已经遗忘这个曾经茶余饭后热衷讨论的案件,而他又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逃跑三年,流离重庆“烟花之地”是白日的教师,夜晚的男模,被冠以高智商犯罪,神秘莫测,弑母,藏尸,包养,逃跑,这是所有报道渲染后的“总结陈词”,而这个真正的样子,只有他自己知道。弑母的罪恶,为何会升起,很多人或者说是大多数观点比较认同的是缺失父爱的童年,与母亲同住,人生被母亲安排的如同尺子,从未有过错处,是别人家孩子的典型代表。但是当有一天,“我”决定反抗,这个反抗一击爆发,最终酿成苦果。

像是最后胜利的格言,终于逃离了禁地,但又像得了斯德哥摩尔综合征,唤醒“爱的格言”。案件还在持续,目前没有后续,仍未可知依旧是杀人动机,也许永远都会知道,就像是掩埋于泥土之下,也许仍在被挖掘,但得见天日的一天遥远而未可知。

《一个刑警的日子》有几个多年前类似的案例,弑父杀母的儿子,平静的报警,“等待”真相,然而最后调查才发现其实是他自己做的。在别人眼中,他是高知家庭的一员,父辈是大学教师,自己名校毕业,青年才俊,是人人争先夸赞的对象,有一天故事出了差错,变成了事故,难以继续。他想摆脱这一层皮,做可以摆脱束缚的自己。在他的眼中,爱等于控制,他就是父母的玩物,明码标价的商品,获得就要“付钱”,当他遇到了真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阻挠,断财,琐家,是一个接近三十岁的成年男性难以忍受的被当作无知的儿童的束缚,“杀人”成为他眼中唯一可以摆脱命运的方法,所以酿成了最后的悲剧。悲剧的起源,源最热门的词汇:“原生家庭”,我们一辈子都在等待父母的道歉,最后也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另外一个案件更加曲折复杂,大学知名教授在死亡八个月后尸体在自家发现,是谁杀了他?又是他“杀”了谁。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该在学校这边教授风评不好,年轻时出过轨,侵犯过女性,专门不给同学及格,然后带家里补课,收取高昂的学费,与其他老师有争执,所谓刻板的印象就会怀疑到情杀,或是报复杀害。另一面在家的印象,与妻女分居,独自课业,美其名曰专心学术,妻子的评价,钻研,家庭和睦,有一子一女,都是各领域的青年才俊。但结果确是大相径庭,不是情杀,也不是报复,而是儿子在懦弱多年的击杀,母亲营造美好的幻象,其实真正的和睦之下,是出轨,争吵,家暴,打骂等等,一旦美好的幻想破碎了,就变成惨痛的结局,不同前面两个例子,这个属于激情杀人,懦弱胆小的人,一辈子或光鲜,但他仍旧活在阴影之下,恐惧之中,他只想安安静静的过完,但当意外发生,塑造的美满的家庭最后被掀个彻底,而后的冲突,导致了他最后的结局,说实话虽然我觉得教授的死真的是罪有应得,但是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最后痛苦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枷锁之下的痛苦,也是灵魂之下的责难。

弑父杀母的案子这些年很多见,为了逃离原生家庭有的选择远走,有的选择回避,而有的人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最后也搭上了自己,断送了锦绣前程。

而杀子的案子一般都是,所谓儿女不争气,一杀了之,在经过渲染,键盘侠操盘,就会塑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巨婴”该杀,留之何用的悲哀。而另一种鲜少报道就是带有深深恶意地杀害,书上有这样一笔带过的案件,两夫妻婚外恋,争吵升级为械斗,儿子上前劝阻最后意外被丈夫杀害,然而我们一般所理解下这时候母爱使然,应当会报警之类的,结果是两夫妻合谋将儿子抛尸,最后事情败露,据说在讯问的过程问及母亲为何不报警,她说,我爱我丈夫胜过一切。虽然很难理解,但确实真的有人做了。

几起关于家庭内部的杀人事件,或是弑父杀母,或是父杀子,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不会发生,但是它确确实实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外人眼中的他们,和自己眼中的自己截然不同,畸形的家庭,不合格的父亲母亲,极端的儿子,最终成为了悲剧,俨然成为他们唯一的路,不然还能选什么呢?如果是我,我会如何选择呢,我想我应该会杀死自己,我实在不想因为别人而担上罪过,不过如果怕死一点我应该会苟延残喘的活着吧。

很多时候生于这样的家庭,最后能够摆脱,能够活得阳光,将自己拉离深渊,真的特别佩服,但是被拽进深渊的人,你也不能唾弃他,因为也许苦果未必是自己酿下,在多年来井底之下,早已忘记了蓝天白云为何物,染坊已经将他们浸红,最后也淹没其中。

【案件二】性侵之后

自从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之后,一些零星的性侵事件浮出水面“metoo”事件也愈演愈烈,从大致前年的北电阿廖莎事件浮出水面进而有销声匿迹,再到去年朱军事件,公益项目负责人性侵事件,到最近刚刚曝光的新城老总猥亵幼女事件,到这几日曝光的轮奸事件(细节还未明晰)丝丝入扣的浮出水面,带着不安与黑暗,身处于这个世上的女性哪里可以有安全感。总会去思考,如何保护自己,但是频繁发生的事件,就会想真的是这么简单吗?当无差别杀人案落到你的身上,当脏手触摸到你,当为了某些不得不的事情隐忍发声,最后自己变不成完美受害人,最后的落脚点就变成了,是不是你穿的太少,穿的太短?这种令人作呕的话语。

书上也有一个记录比较详实记录很多年前关于幼女被亲舅舅被性侵的案件,一个大概十三岁左右的孩子,正是月经初潮期,但一直没有来月经,小女孩在自己被性侵后一直懦弱不敢说,平时性格也比较内向,自怨自艾居多,父亲早亡,母亲一人管家,无暇顾及孩子,直到五个多月才发现女儿怀孕了,而且是多次被侵犯,并不敢说,结果最后一个13岁的孩子又带来另一个幼儿,尚不明晰的前路,内向的性格,母亲的疏于照顾,最后孩子一直在想的就是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会是我?且从不敢说,直到发生了意外,事情才曝光。未出生的婴儿前路未明晰,处于深渊中的女孩一片迷乱,留给她的是一生的阴霾和痛楚。这是多数女性被猥亵、被性侵、被强奸后的痛楚,暗影乃至深渊。

男女两性的区别从医学上讲,是生殖器的不同构造,造成了两性间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一般累犯为男,受害者为女的现象是我们的固有认知,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累犯为男,对象也为男,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曝光比较少,记忆中看过一起在微博上的自述,也是相当的让人难以接受,不过由于没有法律的保护,所以最后不了了之居多。另外就是幼童,刚刚在某个地方看到这样一句话,恋童癖的人不分男女,确实被侵犯的幼童或者是青少年远远超过我们所熟知的,一般小的时候与家中长辈或同龄的哥哥接触的小男生一般很少注意到这些,而家长也会觉得男性一般都不会发生什么,然后事实上是,我曾经在某个平台看到的调查显示,实际上有记载的男性幼童被侵犯的人是比女性要多得多的,看到这些一般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在两性之间,男性处于强者的一端,固化的印象会对他们自幼年时期就推举出强大的一面,进而忽略脆弱的一面,而后对遭到某种程度的伤害或是不知,或是更加难以言表。几年前,我看过央视一档节目《新闻调查》的一期,性侵犯:隐藏的罪恶,这些受害者得主人公不是女性也不是女幼童,而是男性青少年,是某一些罪恶的手伸向这些还在迷离时期的青少年。

也许在性侵面前,我觉得早已超越了性别,受害者不能以性别类比,他们就是受害者,是光明正大,总会有人说,为什么非得是你,又会强调他或者她曾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闻,也许这就不可能构成完美受害人,但是世上哪里存在完美受害者,是人就会存在瑕疵,不能因为受害者过往的错误而对他或者她的受害做出其他另外的遐想,同样,嫌疑人也是如此,就事论事的证据才是关键的一步,而不是揪出过往其他的事情来论此事的是非对错,事实就是事实,讲究的是证据链,而不是情理之中的假定。

说实话,最近不只是这种事情发生的越来越多,还是从来都很多,只是曝光之后就显得扎眼了,如果做出更好的保护,治安又如何提高,或者说那些隐藏在某个角落里的黑手,能否放下你的屠刀,来看一看世界呢?

【案件三】犯罪之后

当我们身在古代如果犯了大罪,就会有祸及家人,诛九族,抄三代,甚至连累邻里的连坐一说,虽然现在没有这种古代那种实质性的损失,心理上,甚至是身体上的伤害也是难以磨灭。

前段时间豆瓣评分很高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与其说在讲述无差别杀人案的认知,不如说在诉说这场无差别的杀人事件的受害者本身是受害者,而凶手的家人也是受害者,受害者经历横槽意外,家庭破碎,而是杀人者的家人,也是如此,突如其来的“炸弹”将家庭直接损毁,他们遭受媒体、社会等等异样的眼光,不敢出现,不敢面对世人,有人会说,作为受害者的家人罪有应得,就是应该受的,我一直想无论何时大家都是与生俱来的个体,即便牵绊着血缘,很多事情该自己承担的不应该累及家人,但是在人类社会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你发现这些都显得苍白无力,你不仅仅有自我,还有超我,很多事不是自己可以的,而是需要接受多数人的目光,就像说,我本想做个体,但是无奈世间的牵绊太多,一个人处于社会之中,很难避免的既是“人情”这种关系牵扯着的有好的,亦有不好的,很难一竿子打死,但也确实受害颇深。

《深蓝的故事》里有这样一个案例,父母一直在大量的信息旋涡里辗转赚钱,终于有一天事情败露,警察找上门,才知道这种大量倒卖个人信息是犯罪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但也觉得不是多大的事情,不过是倒卖信息,赚的也不多。这种无知的罪恶很难说是个人的因素还是普法的不到位,亦或者两者皆有。而后家有独女正临近大学毕业期一无所知,而且通过了公务员笔试的筛选,进入面试,有一个“恩爱”的男朋友,看起来很幸福,但这件事败露了,女儿得知了真相,拼命的告诉自己没事的,也问办案的警官“没事吧”。最后父母被判刑五年和三年,而这个女生呢,在经历家庭、公务员面试(查家庭)难以通过,男友弃之而去,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将其称之为父母犯罪后的“连坐”,也许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坐,但确确实实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我她进入无望深渊的那一刻,她就明白很难回头了,说实话被逼到这样一个绝境,在那样一个不合时宜的时候,男友也选择离开,这世上仿佛只剩下自己,死亡才是解脱的宿命,她的人生只剩下单项选择,没有回头的路,所以也就如此了。有的人在人生的低谷中占了起来,但有的人在受牵连之后,稻草被压断,生命已然穷尽,也就再难选择第二条路了。

【案件四】畸形的爱

这世上真的存在真爱吗?我一度很怀疑,无论是来自父母亲人的还是爱人的,因为我没有遇到过,也从未感受过,所以在我看来这些爱恋,多多少少都会有利益的牵扯,也许是无形的投资,亦或者是明码标价,而另一种是互相利用。

《深蓝的故事》中有这样几个案例,一个想要得到控制的母亲,另一面是比较隐忍的父亲,女儿三十年左右的人生都在被控制,从出生到上学,前面的路,都在听之任之,到了大学终于选择破釜沉舟去外省读大学,但依然受到来自母亲的管控,没有说太多父亲的存在,只是简单说了一下是上门女婿,也是被压榨的乙方。如果前面的路难以选择,而后在大学谈了男友,学了一些喜欢的专业,最后被母亲一路否决,逼迫嫁个和父亲同样境遇但不同性格,家庭的男人,来自婚姻,家庭的多重折磨,选择离婚逃离,本以为会顺风顺水,还是难以逃离母亲的掌控,最后呢,硬生生被母亲逼疯。

另一个简短一点,大儿子兢兢业业,二儿子不求上进,是赌徒,赔的血本无归最后把自己搭进去,但母亲仍不死心拼命的让大儿子帮还钱,最后钱大儿子不想管了,母亲难以理解,选择吊死在了大儿子家的饭店门口。

赌徒的眼中已经忘记了世界,那种疯魔的程度,估计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或殃及的人是难以理解的,而来自于长辈的溺爱,最后的关心对有些人也许是关心,对另一些就变成了助推之手,他在深渊之边,溺爱在像酒精灯一般燃烧,烈火焚身,也就一步不停的跳下去,回头,基本没有可能。

这世上对异样的人的接受度几乎为零,譬如,这个人穿了一段在现世眼中的奇装异服,在世上估计会被指指点点,最后连你都觉得我穿的好奇怪。譬如,路上有一个男扮女装,或者打扮的中性化、女性化一点,我们不时就会回望一眼,带着好奇,或者会带着瞧不起的嘴脸。再说就是同性恋,在这普罗大众的社会里,人们固有的思维,就是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是正常的,而男人和男人在一起,女人和女人在一起就是不知廉耻,不懂人情世故,但事实是这样吗?为什么事事都要有规定,连和谁在一起谈恋爱都要规定男女,这大概就是现世的刻板定论。就因为这样,最后很多同性恋人自我的不认同,加上社会的不认同,以及家庭的逼迫最后选择结婚甚至生子,或者选择无性恋,最后怎么样呢,就这样过一辈子,然后结束?还是选择生子,欺骗另一半然后,忐忑的过一辈子?一生就过去了。

《一个刑警的日子》有这样一个案例,关于同妻的,先从结尾说起,这个妻子死了,是被路人甲杀害的。而后死者的丈夫收到一个熊猫慢递,是一首藏头诗,藏住的内容是“是我要你死”是妻子写给丈夫的。这是多年隐忍之下的深深的恨意,死亡是意外,结局却已成定局。

事件的男女主角从大学步入婚姻,表象之下的家和美满,其实是深层次的危机,被骗的的妻子,想要被当成“正常人”的尝试,最后造成了深层次的恶果,很多时候,选择逃避不去面对生理上的事实,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以为可以躲避厄运的降临,选择地下恋情,最后怎么,还是要选择面对,也许真的可以有人一辈子隐藏,做金丝雀的女人也乐得其中,但是没有爱的婚姻真的可以长久的维系吗?我想很累吧。长久之下累积的是恨意,一击爆发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这种畸形的爱,来自原生的家庭的痛楚,也来自婚姻的不幸,这是出生选择的不当?还是择偶选择不当?出生难以选择,择偶可以觅得良缘,但也不在多数,更多的是牵扯着利益的交互,也许我这种看法有点极端,但是浮出表面是已经发生的悲哀,还有隐藏在地下的悲哀,没有被发现,或者终其一生都难以发现。

我读过的两本书,从警察的角度去探说人性,在这个边缘的地方,也许很难拉回一些人,但希望能够给另一些人一些警醒,有些时候路并不是唯一一条,即便难以冷静,杀人的那一刻稍微“自私”一点想想自己,也许就会放下杀人的念想。

控制别人的时候,想一想做父母合不合格,你拥有的是不需考试的随时上岗的权利,很多事情都在尝试第一次,这也是第一次,需要去探索,也需要去思考。孩子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私人物品,那些拿着鸡毛当令箭的父母,能否停下来想一想,生命的过往是否有过应该停下来想一想的事情,当时没有准备好为什么一定要去结婚生子。

选择婚姻的时候,考虑一下你到底为了什么,也许那一刻头脑发热就领了证,但前面的路磕磕绊绊,可否真的存在情,互相之间又能否承得起这个情。

很多事我们在随波逐流的去面对一些事情,从来不停下来去思考,慢慢的我们就忘记了我们的大脑还在活动,忘记我们是直立行走的个体,不是别人的附属物品,也不是别人的依赖品,我们只是我们自己,说起来会让人觉得比较自私,但是有些时候自己连自己的人生都没思考明白,又有什么冲劲敢于去管别人的人生。不过也许某个人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适时的去来一把,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也许这世上黑暗多些,公平少些,暗色多些,蓝天愈少,但仍不能阻挡大多数人前进的步伐,只希望这世上的人啊,坚强些,勇敢些,直面些,逃离些,这样即便深渊之中的我们还能看到蓝色的天空,白色云彩,予以希望和光明。

案例:选自蓝衣著《一个刑警的日子》

深蓝著《深蓝的故事》

以及各大媒体报道的知名案例

深渊: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