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戒的古文意思有那些

戒的古文意思有那些

戒的古文意思有那些?

戒 jiè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2) 同本义 [guard against]

戒,警也。——《说文》

岂不日戒。——《诗·小雅·采薇》

以三年之戒。——《礼记·曾子问》

基浇能戒之。——《左传·哀公元年》

息民不戒。——《国语·吴语》

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知足以自戒。——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戒慎(戒备谨慎);戒书(用来自我警戒的文字);戒旦(警告天将破晓);戒守(警戒守卫);戒命(禁止某些行为的命令);戒戢(警介禁止);戒诗(自我警戒的诗)

(4) 通“诫”。告诫 [warn]

主人戒宾。——《仪礼·士冠礼》

三保戒团众。——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戒勉(告诫勉励);戒约(告诫约束);戒谕(告诫;训导);戒朝(告诫无将明)

(6) 留神,当心 [be careful;caution]。如:戒口(慎言);戒火(慎于用火);戒谨;戒慎

(7) 预备;准备 [be ready]

既种既戒。——《诗·小雅·大田》

(8) 又如:戒装(准备行装);戒辖(准备车辆)

(9) 登程,出发 [start]。如:戒行(登程,出发上路);戒途(出发,准备上路);戒程(登程,出发上路);戒道(登程,出发上路)

(10) 戒除 [abstrain from;give up;stop]

戒奢以俭。——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1) 又如:戒杀(戒除杀生);戒脱(戒掉);戒绝;戒诗(戒除做诗);戒烟;戒酒

(12) 告请;约请 [invite]。如:戒期(定期);戒速(谓事先告知,再届时邀请);戒食(约期共食;招宴)

(13) 斋戒 [fast]

圣人以此斋戒。——《易·系辞》

戒及宿之曰。——《周礼·太史》

七曰戒。——《礼记·礼器》

词性变化

◎ 戒 jiè

〈名〉

(1) 警戒之事 [warning]

君子有三戒。——《论语》

(2) 戒指的简称 [ring]。如:钻戒(镶钻石的戒指)

(3) 佛教的教规惩戒。梵语Sila的意译。指必须遵守的各种准则,防非止恶的规范 [Buddhist monastic discipline]。如:戒定慧(佛教用语。指持戒、禅定和智慧,为佛家三无漏说);戒体(佛教用语。受戒的比丘内有防非止恶的自治力,而且始终符合戒律的要求,身心完全清净)

(4) 用于告戒的一种文体 [style]。如:戒书(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5) 通“界”。界限,分界 [border;limit]

星茀于河戒。——《史记·天官书》

江河为南北两戒。——《新唐书·天文志》

戒是什么意思文言文

1\ 防备:~心。~备。~严。~骄~躁。

2\革除不良嗜好:~除。~烟。

3\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刀。~尺。斋~。

4\准备:~途。~装。

5\古同“界”,界限。

古文中,“戒性”和“戒欲”的意思是什么?

具体什么意思还得看上下文的关系。

一般来说,“戒欲”是指戒除过多的物欲(食色),“戒性”则是指制止心性的放纵(心理)。

古文中戒是什么意思捏

文言文《玄石戒酒》的原文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

玄石戒酒

原文:

昔有玄石好酒。为酒困,五脏若熏灼,肌骨如蒸煮,百药不能救。三日而后释。谓其友曰:"吾今而后知酒可以丧人也,吾不敢复饮矣。"居不满月,同饮者携酒至,曰:"试尝之。"始而三爵止,明日而五之,又明日而十之,又明日而大爵,玄石忘其故,卒死于酒。性之所耽不能绝者,皆为玄石类也,悲夫!

译文:

从前有一个叫做玄石的人喜爱喝酒。(他有一次)喝醉了,五脏如同被烧灼火烫,肌肤骨头如同被蒸煮得要断裂,没有什么药可以解救,三天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他对别人说:"我这才知道酒可以喝死人,我不敢再饮酒了!"过了不到一个月,他的酒友来到,劝他说:"试着少喝点酒。"于是,他喝了三杯。第二天他喝了五杯,再后一天喝了十杯,再后一天改用大杯了。(玄石)忘记了之前差点醉死的教训,最后还是因为酗酒而丢了性命。

玄石这样的酒鬼,嗜酒如命是他的本性,因此让他戒酒根本办不到。

注释:

1.玄石:刘玄石,《搜神记》中人物,传说他曾喝过"千日酒"后千日不醒。

2.困:醉困,形容醉酒后昏昏欲睡的样子。

3.熏灼:烧灼、火烫,喻酒之伤害力。

4.释:消除,解脱。

5.谓其人曰:对别人说。

6.居:停止、止息。

7.同饮:往日喝酒的人。

8.曰:(酒友劝他)说。

9.始而三爵止:爵(jué),古代的酒杯。被劝复饮后第一天喝了三杯就不喝了。

10.明日:第二天。

11.大爵:用大杯,指没有节制地喝。

12.忘其故:忘了他上次(的教训)。

13臭(xiù)性:本性。

14.耽:沉溺。

15.为:被

《孟母戒子》文言文翻译

孟母戒子

出处以及介绍

选自《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原文以及注释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喧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⑾之。自是之后⑿,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 3方织:正在织布。方,正。 4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5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 6宣:遗忘,忘记。 7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9引:拿来,拿起。 10以: 作为 11戒 :告诫 12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13之:指代孟子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她的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便继续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孟子

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文言文《乌戒》中的“之”什么意思?

【答案】

原文有三处“之”

1.则之野,解释;动词,到,前往。

2.今夫世之人,解释:助词,的

3.皆飞从之,解释:代词,他,代指假装哭丧的人。

【原文】

乌于禽甚黠,伺人音色小异,辄去不留,非弹射所能得也。关中民狃乌黠,以为物无不以其黠见得,则之野,设饼食楮钱哭冢间,若祭者然。哭竟,裂钱弃饼而去。乌则争下啄,啄且尽,哭者已立他冢,裂钱弃饼如初。乌虽黠,不疑其诱也,益鸣搏争食。至三四,皆飞从之,益狎。迫于网,因举而获焉。

今夫世之人,自谓智足以周身,而不知祸藏于所伏者,几何其不见卖于哭者哉!

【译文】

乌鸦是鸟之中很狡猾的,惕查人的声音动态的微小变化,就飞走不做停留,不是(用)飞弹射击所能捕获得到的。关中的老百姓摸透了乌鸦狡猾的性格,用以它的狡猾无法识别的办法,就是前往野外,弄些饼类食物和纸钱到坟间哭号,如同祭祀的人一样。哭完,撒下纸钱留下祭饼然后离去。乌鸦就争着飞下来啄食,(这里)就要吃完了,哭号的人已经站在另一处坟上,像开始一样撒下纸钱留下祭饼。乌鸦虽然狡猾,不会怀疑这是引诱,更加鸣叫争斗抢食。到(这样重复)三四次(后),都飞来跟着他,越来越(与这人)接近。接近捕网时,于是张网就捕获了它们。

如今的世人,自觉凭自己的智慧足以保全自身却不知道危机四伏,他们差不多都看不见会被(这样的)哭号者所出卖啊!

【作品简介】

选自:《寓林折枝》

作者:晁补之

【作者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文言文《孟母戒子》的意思是什么

孟母?你说的是那个家里钱多的没处花一会搬三次家,一会拿好好的丝绸剪着玩的还说自己是教育孩子的专家害后人必须为他那么幼稚的行为写读后感的那个女富一代?如果是她的话那就简单了。

意思就是她把好好地一匹布不小心剪开了个小口(可怎么办呢?正好看到小时的孟子背书又开始停顿了,于是计上心来,反正坏了也就坏了,不如趁现在教育一下孩子,于是把原来就已经坏了的布又剪开了个大口子并告诉孟子说,叫你小子不好好学习,下次再这样小心老娘把你像这块布一样给咔嚓了让你进宫当太监,到时你将成为我们孟家第一位太监说不定也能像人家魏忠贤一样,混个九千岁!光宗耀祖,孟子一看他老妈那一双炽热的眼神又看了看被剪成两半的丝绸不禁害了怕,心想要是我等下再停顿,她不知道还有种剪第二匹不?孟母一看便知儿心中之所想。于是第二匹绸缎遭了殃。我就不信你敢剪第三匹!那可是今年最流行的色调!复古的耶。孟母一看也住了手,怎么办这匹布很贵的!剪不剪?算了,为了以后能出名写(我是怎么样教育孩子的)和孟母教子经赚稿费,这一点小小的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第三匹布,就这样含笑九了泉。。。。孟子一看孟母还真的下去手不禁犯了嘀咕:照这样下去,我们家不被她从富丽堂皇剪到家徒四壁那才怪咖。没有了钱我以后还怎么混?怎么贿赂史官登上诸子百家排行榜?以后还怎么写四书?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这三人以后可是会下我重注的,而且我写的书都有他们的股份,如果这时被我妈这么一搞!我以后岂不完蛋了?于是决定发奋读书,于是诸子百家排名老二的孟子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第一学习要专心不要只顾玩耍,背不会书的后果是很严重滴!第二永远不要在你老妈心情不好的时候让她碰针线活。(开玩笑的)也不要让你老妈担心你的学习。第三教育孩子不一定要剪丝绸啊?剪个长袍改背心夏天不是还挺凉快的?真是不会过日子的败家女,难怪孟子他老爸叫孟激!娶这样吃饱了撑着没事干整天想着搬家换房子的败家女(她不知道现在房价高吗?)不激动才怪!

文言文《管子.戒》的翻译及答案

桓公准备东游,问管仲说:“我这次出游,想要东起之罘,南至琅邪。司马却提出意见说,也要象先王的出游一样。这是什么意思呢?”管仲回答说:“先王的出游,春天外出,调查农事上经营有困难的,叫作‘游’;秋天外出,补助居民中生活有不足的,叫做‘夕’。那种人马出行而吃喝老百姓的,则叫作‘亡’;尽情游乐而不肯回来的,则叫作‘荒’。先王对人民有游、夕的事务,自己却从没有荒、亡的行为。”桓公退后拜谢说:“这是宝贵的法度。”管仲又对桓公说:“没有羽翼而能飞的是语言,没有根底而能巩固的是感情,没有地位而尊贵的是心性。您也应巩固感情,谨慎言语,以严守尊贵的心性。这就叫道的发扬。”桓公退而表示感谢说;“愿从此教。”管仲又对桓公说:“负担重莫如身体,经历险莫如口舌,时间长莫如年代。负重任,行险路,长期坚持,唯君子才能做到。”桓公退后再拜说:“夫子快把这方面的言论教给我。”管仲回答说:“饮食作息,是心性的保养;好恶、喜怒、哀乐,是心性的变化;聪明处事,是心性的德能。因此,圣人总是调节饮食而安排作息,控制六气的变化,禁止声色的侵蚀,身上没有邪僻的行为,口中没有背理的言论,静静地安定着心性,这就是所谓圣人。仁是从心里发出的,义是在外面实行的。仁,所以不利用天下谋私利;义,所以不利用天下猎私名。仁,所以不肯取代他人而自立为王;义,所以年到七十而交出政务。因此,圣人总是以德为上而功业在下,重视道而贱视物利。道德在身,所以不被物利所诱惑。因此,即使身在茅舍之中,也毫无惧色;坐南面而治天下,也没有骄傲之态。这然后才可以成为天下之王者。其所以叫作有德,就是不必发动,人们也知有所努力;不用言语,人们也能够理解;不自为,事情也能成;不召唤,人们也能到。这就是德的作用。所以,天不用动,经过四时的运行,下面就万物化育;君不用动,经过政令的发布,下面就万事成功;心不用动,经过四肢耳目的使用,万事万物都感知其意图。交游少而亲者多的,叫作知人。用力少而成效好的,叫作会办事。听一言就能够贯通万物的,叫作懂得道。多言而不得当,不如少言;博学而不会反省,一定产生邪恶。孝悌是仁的根本,忠信是交游的凭借。内不思考孝悌,外不正行忠信,离开这四条原则而空谈学问,是会自亡其身的。”

文言文《孟母戒子》的意思是什么

戒是通假字,通“诫”,告诫的意思。不能按字面意思解释

戒的古文意思有那些: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