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解褐是什么意思

解褐是什么意思

解褐是什么意思

解褐释义:

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来自百度汉语|报错

解褐_百度汉语

[拼音] [jiě hè]

文言文,解褐,什么意思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

解褐:脱下粗布衣。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新唐书.崔隐甫断句解褐的意思

题目不对

刘综 文言文中 解褐 绯鱼 河北 豪石 相关内容的解说

解褐:初入仕,刚刚当官。

绯鱼:旧时朝官的服饰。

河北:黄河以北地区。

豪右:豪强。

李谨行的早年

李谨行靺鞨贵裔身世考及早年的入仕情况

李谨行为靺鞨酋长突地稽之子,在《新唐书》其传中便有明确记述[1][2]:

父突地稽,部酋长也。隋末,率其属千余内附,居营州,授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武德初,奉朝贡,以其部为燕州,授总管。刘黑闼叛,突地稽身到定州,上书秦王,请节度。以战功封耆国公,徙部居昌平。

此外,在其墓志中也有明确记载:

公讳谨行,字谨行,其先盖肃慎之苗□,涑沫之后也……父稽,左卫大将军、燕州刺史、耆国公。[2][3]

其父突地稽,在隋朝末年迫于高句丽的打击,率粟末靺鞨中的八个部落,于扶余城(今吉林省四平市境内,一说在农安)南迁营州,内附朝廷,先仕隋, 官至辽西太守, 封扶余侯[3][4];后仕唐, 拜燕州刺史、右卫将军, 封耆国公。可谓靺鞨族入仕中原王朝的佼佼者, 为隋唐东北边境的稳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事见于隋、唐乃至宋代的有关文献史料中。

《册府元龟》中载:(武德二)十月,靺鞨酋帅突地稽遣使朝贡。突地稽者,靺鞨之渠长也。隋大业中,与兄瞒咄率其部内属於营州,瞒咄死,代总其众,拜辽西太守,封扶馀侯。朝炀帝於江都,属化及之乱,以其徒数百,间行归柳城,至是通使焉。[4][5]

《新唐书》亦载:父突地稽,部酋长也。隋末,率其属千余内附,居营州,授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武德初,奉朝贡,以其部为燕州,授总管。刘黑闼叛,突地稽身到定州,上书秦王,请节度。以战功封耆国公,徙部居昌平。高开道以突厥兵攻幽州,突地稽邀击,败之。贞观初,进右卫将军,赐氏李,卒。[5][6]

突地稽是纵横于隋唐之际的风云人物,在《李谨行传》中对其的记载已经十分清晰与详尽,其他史书材料对其的描写基本不出其左右,所以一概略之。在马驰先生的论文中,已经对其父突地稽进行了详实而可信的考论,且学界对其的研究成果也颇丰。因此,这里笔者就不再著以更多文墨。鉴于突地稽家族对唐王朝的统一与稳定做出的卓越功绩,唐太宗在贞观初年赐其姓李[6][7]。因此,李谨行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下的御赐国姓蕃将,其族属为粟末靺鞨,已无任何争议。李谨行的墓志上并未直书其出生纪年,但却明确记载了其卒于永淳二年(683),享年六十四岁,作为当事人的墓碑,应当是最准确可信的。因此,从墓碑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推算出其应当出生于唐武德二年(619)。而从唐太宗赐姓在贞观初年来看,李谨行在幼年时是应该有蕃名的,然而在墓志和所有典籍中均未记述其蕃名,只能有待更多的文献问世,来得以考证了。

在诸多史籍中有大量对李谨行武技超群、孔武伟岸的记录,如《云麾将军碑》(即《李秀碑》)中载:“公幼而英明,壮而特达,硕肤海口, 美髯燕鸟颌”;《旧唐书》卷199下《北狄·靺鞨传》中载:“子谨行,伟貌,武力绝人”;《新唐书》卷110《李谨行传》中载“谨行伟容貌,勇盖军中”;《唐会要》卷96《靺鞨》中载:“子谨行,武力绝人”,等等。如果说其子《云麾将军碑》中有对家严的溢美之词的话,那么,在新旧《唐书》和《唐会要》等信史中也有这样大量的描述,可见具有一定依据,并非皆是吹捧虚拟之词。足见其在少年时代便已出类拔萃,为人所瞩目。

史书中对李谨行的记述开始于麟德年间(664—665),麟德前的事迹记载,唯一能依据的便是其墓志。在其墓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时李谨行的入仕情况:

解褐右武卫翊卫校尉,加游击将军、上柱国,封五原县男。转右武卫怀□[7][8]府□果毅校尉,历左屯卫龙泉府左果毅、右武候肃慎府折冲,转左屯、右骁二卫翊府左郎将,进封五原郡开国公,加明威将军、行左屯卫翊府左郎,左骁卫翊卫中郎将。累迁右骁卫、左监门卫、右卫、右领军员外大将军、检校廓州刺史、积石道经略大使、检校右羽林军、右卫大将军。[8][9]

李谨行出生于蕃将之家,自幼便受北方少数民族尚武风气的熏染,其少年时代,便经历了其父武德五年(622)从太宗破刘黑闼[9][10]、武德六年(623)大破来犯的突厥[10][11]等事迹,对于本身便具有尚武传统的北方少数民族家庭,这些事迹必将对其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家庭的熏陶,对其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其自幼便谙习军旅之事;同时,又受到汉化的影响,使他具备熟读兵书的环境。待其成人,凭借以门荫入仕,由其“解褐”[11][12]即充任右武卫翊卫校尉,[12][13]便可见其过人的文韬武略。

三卫[13][14]历来由五品以上的官宦子孙来充任,突地稽生前为三品将军,所以李谨行刚一入仕便得以授“翊卫校尉”,这是府兵制下的内府下级武官。另外,根据唐制:规定“凡三卫皆限年二十一以上。[14][15]”李谨行若在21岁即授三卫官,时间大约在贞观十四年(640)。此后,转外府,即地方军府任职,历任怀□府□果毅都尉、龙泉府左果毅都尉、肃慎府折冲都尉。再入朝转左屯、右骁二卫翊府左郎将、左骁卫翊卫中郎将、右骁卫将军。李谨行自解褐入仕,从21岁上任统领300人低级武官,逐级升迁,至龙朔年间(661—663),即在43岁左右,官至从三品将军[15][16],历任了军中要职,可以说其在军政仕途上是比较坦荡的。然而,他真正辉煌的人生,当是从麟德年间才真正开始。

按《新唐书·李谨行传》记载:李谨行“累迁营州都督,家童至数千,以财自雄,夷人畏之”,配合《旧唐书·北狄·靺鞨传》[16][17]以及《唐会要·靺鞨》[17][18]的记载可知,李谨行任营州都督的时间应为“麟德”(664—665)年间。另据《新唐书·高丽传》可知,乾封元年(666)时,营州都督已为高侃,而此时李谨行已调入禁军,为左监门卫将军[18][19]。所以,李谨行至少应在麟德二年(665)仍为营州都督。依据前边所陈列的线索可知,他应是在44岁时,即麟德元年(664),被遣出为封疆大吏,任边州营州都督。营州始置于北魏,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今辽宁境内。“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靺鞨降人;武德元年曰燕州。[19][20]”营州地处东北边陲,自隋以来便集结了大量内附的靺鞨人,营州又是其父早年经营之地[20][21]。且李谨行之父突地稽,本为粟末靺鞨的酋长,父子二人在靺鞨人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威信。籍此,也震慑了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加之李谨行出色的军事能力、雄厚的家资,使其成为稳定大唐东北边疆的重要人物。可以肯定,正是对营州治理的出色之表现,为李谨行积累了更为丰厚的政治资本,为其成为东征成员奠定了基础。

梁龙德中攉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

梁:五代名;

龙德:年号(龙德元年=公园921年)

中:中举、中状元的意思;

攉第:应该与秀才的意思差不多;

解褐:脱去粗制的衣服,去做官的意思;

……待续,

此语出自《二十五史-宋史-列传第二十九-颜衎传》

褐怎么组词

1、【褐色】:黑黄色、像栗子皮的颜色。

2、【被(pī)褐怀玉】:被,通披。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怀中却藏着美玉。比喻人有才华而不显露于外。也比喻出身贫贱而有真才实学。

3、【褐夫】:贫贱者。褐指用粗麻绳织成的粗布或粗布衣服,上古贫民穿褐衣,故称。

4、【释褐】:脱去褐衣,穿上官服。

5、【褐衣】:粗布衣。借指平民或贫贱之人。

6、【褐衫】:粗布衣。借指平民或贫贱之人。

7、【褐巾】:用粗布缝成的头巾。

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什么意思

当了汴州封丘县的县尉,这并不符合他的本性。于是辞了官,在黄河之北做客游玩。

褐能组什么词

褐色、

短褐、

裋褐、

被褐怀玉、

释褐、

茶褐色、

解褐、

驼褐、

短褐穿结、

黄褐、

被褐怀珠、

衣褐、

被褐怀宝、

茶褐、

褐衣不完、

褐衣、

黑褐、

竖褐、

布褐、

短褐不全、

褐宽博、

被褐藏辉、

被褐、

剪发被褐、

披褐、

裘褐、

巾褐、

短褐不完、

赤褐、

褐夫、

敝褐、

檀褐、

马褐、

丁香褐、

毛褐、

两优释褐、

赭褐、

鹑褐、

貂褐、

褐香

中国古代最尊贵的颜色是什么?

古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是有颜色的,不同的色彩对应的是不同的身份。反过来,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色彩。身份色彩体现的纲常伦理、尊卑等级,不可僭越,这就是儒家们所热心制定和维护的礼法。

皇帝垄断了黄色。不过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色,是从隋唐之际开始的。从此一直到溥仪滚出紫禁城为止,一千多年的时间,大自然造化的黄色,成为皇帝的禁脔。皇帝为什么垄断黄色呢?因为黄色是太阳的色彩,而皇帝就是人间的太阳。明朝禁止臣民用黄,所有的黄,包括柳黄、明黄、姜黄诸色都禁止民间使用。清朝甚至禁止与黄色接近的香色、秋香色、米色等。乾隆时期皇帝的一则措辞严厉的诏令说,民间如有违反,加罪论处。只有皇帝特别恩赐的才可用,如黄马褂之类。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在他作为逊帝,权威仅仅在紫禁城中有效的日子里,还因为发现他弟弟溥杰的衣袖中有一种什么黄色而严加斥问,吓黄了年幼溥杰的小脸蛋。

高级官员垄断了紫色、红色。杜甫诗中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只有达官显贵才可以用朱红色的大门,不但老百姓不能用,低级官员也不能用。唐朝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和亲王的官袍是紫色,五品以上是朱色。这就是把飞黄腾达的人形容为“大红大紫”的原因。明朝取消了几百年来最为高贵的紫色,以红色代替,规定一至四品绯色,绯色就是红色,从此,鲜艳的大红色是黄色之后的最高贵的色彩。

大红大紫的鲜亮色彩被中高级官员垄断了,给下级官员剩下的就是一般的色彩了。唐朝规定五品六品的低级官员只能穿绿色,八品九品是青色;明朝规定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基本打了个颠倒。但无论青色还是绿色,都是并不鲜亮的色彩。白居易《琵琶行》写道,“坐上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当时被贬谪,当了江州司马,是一个品级低下的小官,只能穿黑糊糊的青衫,不但没有面子,而且情绪也很糟糕,以致一个歌女的一曲琵琶,就勾起他满腹泪水。

只有高官才有资格用紫色、红色的服饰,所以,官迷们对于紫红深怀渴望期盼之情。白居易写诗说,“吾观九品至一品,其间气味都相似。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从这种说法也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并不平衡,不过自我安慰而已。对于低级官员的艳羡,富有人情味的皇帝大概也考虑到这种心理,因此在严格不同身份等级官员服饰色彩的规范的同时,又格外开恩,制定了“借绯”、“赐绯”、“借紫”、“赐紫”制度。所谓“赐”和“借”,无非是说,虽然按照你的官品,你还没有资格用这个色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恩赐给你这个资格,或者开恩权且借你这个资格,使用这种色彩。以白居易为例,唐制,没有达到穿红袍资格的都督、刺史等官员,可以“借绯”。白居易当上忠州刺史就享受了“借绯”的待遇,他羞涩地说:“假著绯袍君莫笑。”到了50岁那年,他终于真正熬够了服绯的资格,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大红袍,他得意地说:“五品足为婚嫁主,绯袍著了好归田。”一副衣锦还乡,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样子。不过绯色上面还有更高贵的紫色,当官一场,没有穿上紫袍,总是遗憾。大和元年,白居易拜秘书监,散官为中大夫,官品是从第四品下,不具备穿紫袍的品位,但皇帝开恩“赐紫”,白居易自豪地说:“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作为人臣,能够穿上紫袍,是尊贵之极了。紫袍之上,就只有黄袍最尊贵,可那是皇帝专用的,人臣,除非谋反,想都别想。事实上,皇帝开恩,不管“赐”什么“借”什么,都不会出现“赐黄”“借黄”这样的制度,皇帝专用的黄色是绝不出借的,绝不许他人染指的。

官员垄断了色彩,留给老百姓的基本上就只有最黯淡、最难堪、最普通的色彩了。在历史上,老百姓的衣服总以本色为主,因为印染技术低而成本高,老百姓奢侈不起。所谓本色,就是说做衣服的纺织品原料的本来色彩是什么,它就是什么颜色。古代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麻布的本色就是灰白色的,所以老百姓也叫“白衣”。老百姓除了穿麻布,还穿用牛毛织成的褐,由老百姓而当官,就叫做“解褐”。实质上褐不但是牛毛织成的衣服,而且也是做这种衣服的原料牛毛的自然颜色。“衣褐”也就是老百姓的身份标志。

灰白和褐色不过是老百姓生活困难,穿不起光彩鲜艳好衣服的不得已选择,但国家也规定这些颜色是老百姓法定的不可改易的颜色。宋太宗就明确规定各色胥吏、平民、商贾、工匠、占卜以及不隶属于官府的民间艺人,其衣装颜色,一律只能使用白与黑。因此,“皂隶”成为胥吏之类贱民的别称,“青衣”也成为婢女的代称。这样的规定基本上延续到帝制末年。

像低级官员艳羡高级官员的大红大紫一样,富有的老百姓也艳羡官员的服饰器用的亮丽色彩,千方百计要追逐模仿的。这种模仿破坏了儒家和皇权精心设置的纲常伦理和身份等级,是僭越逾制,要被严加追究。但法网还是禁不住人们对色彩斑斓生活的向往,色彩逾制也是历史上常见的事。不过千万不要认为国家对于身份色彩的制度只是一纸具文,到溥仪下台为止,中国老百姓谁也不敢服用皇家专用的黄色,就是明证。

解褐是什么意思: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