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感悟 > 诗歌鉴赏两首诗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诗歌鉴赏两首诗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诗歌鉴赏两首诗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要记住!赏析古诗词,要从触觉、视觉、听觉、甚至于味觉的角度去答题,答题时尽量把语言用的“文”一些,多用书面语言,不要用那些太通俗太白的话!这是忌讳的,还有语文的赏析题阅读理解题也是要多练的,多总结答各种题的技巧,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在答阅读理解时,尽量不要直接把原文照原样抄下来去回答,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去答题,在做练习题时,做完了题,才能去细细研读答案,看看自己哪不对没想到那个地方,看看人家都是用怎样的语言去答题的。其实语文有时同数学一样,一种题型有时也是有固定的模版的,像数学的公式一样。比如在答阅读理解或古诗文赏析时,有的题会问,文中某处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你就可以在你想好的答案前加上:这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的...起到(承上启下、过渡铺垫、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是吧,题多做就有经验了,这是我高中是总结出来的一小部分,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诗歌的描写角度和描写手法的不同

1、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在叙事的为主的作品细节描写往往比较多。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张籍的《秋思》更是平中见奇,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有点铁成金之妙。

2、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3、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4、烘托和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这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烘托钓叟的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萧杀气氛。

5、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环境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的典范。

6、对比(对照):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又如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

8正侧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而对能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周围事物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9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的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后一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宁静。同样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如此,竹喧、莲动,既反衬出山中环境的幽静,又表现出山居生活的活泼与生机。

10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同样是虚笔。

11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比较《静女》与《子衿》 说说两诗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鉴赏诗歌怎样找到恰当的角度?

鉴赏一首诗歌,一般要从诗歌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从技巧方面要考察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

1、诗歌作者,作者的个人经历直接影响到其诗中表达的情感。

2、时代背景,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也会赋予诗歌中时代气息。

3、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4、语言。这点比较难。要结合具体语境。

6、表达手法。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在艺术上与崔颢的《黄鹤楼》从主旨风格章法等角度上比较两诗的异同与高下

黄鹤楼》与《凤凰台》各具特色

--争辩李白、崔颢诗作孰优孰劣无甚意义

自从天宝年间李白遭受排挤愤而出游到金陵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之后,历朝各代直至当今的诗论家们便反复再三、无完无了地将它与崔颢的《黄鹤楼》作思想上、艺术上诸多方面的比较、考究和评论,企图从中能得出到底是李优于崔还是崔劣于李的绝对的结论来。

例如,著有《沧浪诗话》的严羽就说,“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吴昌祺在评论《凤凰台》时也说它“岂能比肩《黄鹤楼》”(《删订唐诗解》);刘克庄虽然貌似公允,以“真敌手棋也”论之(《后林诗话》);王琦也和了稀泥,说什么“调当让崔,格则逊李”(《李白全集》注释),但刘、王的本意仍是要在李、崔之间评比一番、排个你前我后的。

而今人张孟麟先生则更以一反古人的姿态,直言不讳地声称要纠正前人的偏见,提出了“李诗超过崔诗”、“崔不如李”的“新颖”的立论。他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直白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黄鹤楼〉诗的优劣》。

其实,古人“抑李扬崔”也罢,今人如张先生“崇李抑崔”也罢,他们共同的谬误在于他们都忽视了这么重要的一点:《凤凰台》与《黄鹤楼》没有多少可比性。把不可比拟的物事牵强作比,永远也比不出个什么结果来,就象没有谁能指出杨玉环与谢飞燕哪一个更美些一样。《凤凰台》是《黄鹤楼》成篇多年以后,李白在远离“黄鹤楼”几千里之外的金陵写出来的,其写作时间、地点、景物和心态都与崔颢写《黄鹤楼》无一类同,毫不相干。本来就自在独立的诗篇,你老要比,怎么个比法?

如果把《黄鹤楼》与《凤凰台》作些具体而简略的分析,我们更可得知,各在固有的座标上熠熠生辉的名作是没有优劣胜负之分的。

先看看崔颢的。崔颢的《黄鹤楼》很多人都读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般地说,登山临水的作品很容易落入俗套,甚难做好。崔颢写这首诗时,聪敏地预计到如果用平常的笔法是难于把这名闻遐迩的“黄鹤楼”写好的,就果敢地另辟蹊径,摆脱了传统的有关平仄、格律樊篱,凭借人所皆知的神话传说,在诗的开篇以突兀的起势连续调用三个“黄鹤”入诗。这样,既点了题,又出奇制胜地使全诗立即笼罩在强烈的抒情气氛中。而紧接下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更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那种落寞的情思。仙人没有了,黄鹤也没有了,只剩下悠悠然飘落了千载的白云,那思古幽情的浓烈也就无以复加了。崔颢以这首半古半律的七言诗,空前绝后地成为中华诗歌园圃中一株卓尔不群的奇葩。

再把欣赏的眼光落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上。《凤凰台》是诗人踯躅在失意的仕途上一篇感人肺腑的上乘之作。作为有着深刻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力的优秀篇章,它挺秀于常青的诗林中。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曾经是六朝古都的金陵(也即是诗中所指的“吴宫”和“东晋”)的兴亡盛衰的历史变更作了令人黯然垂泪的描绘,并直击当时京都长安奸佞当道、邪臣蔽贤的现实,表达了一代诗魁忧国怀君、抚今悼古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怀以及本人壮志未酬、抱负难寄的无奈和苦衷,使登临诗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凤凰台》成了既区别于《黄鹤楼》又与之并驾的另一座烁古炫今的诗坛巨碑。

面对如此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各尽其妙的扛鼎力作,谁还好意思再去为它们分个什么高低深浅、谁甲谁乙吗?耿耿于怀为《凤凰台》、《黄鹤楼》排名坐次且喋喋不休者,窃以为可以歇一歇了

语文:诗词鉴赏一共有哪些角度?

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角度四:从修辞角度——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反复、起兴等。

角度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白描、抑扬、照应等。

角度六:从诗歌结构、篇章的角度——诗歌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并列结构、层递结构、对比结构、回环结构、开阖聚散结构等。篇章特点有:起承转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铺垫、呼应等。

blog.xhedu.sh.cn/...d=1758 详细解释参看该网页

关于角度的诗句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白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苏轼《题西林寺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不同角度看,结果各不相同的古诗词是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表明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效果的诗词有哪些?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歌鉴赏两首诗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