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长恨歌心理描写句子

长恨歌心理描写句子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相当浓郁的叙事长诗,凡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豁然其中.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

末四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侧,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情节,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写也颇有气势.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圣主朝朝暮暮情”一句是这一层次的神魂.

末四句为第四层: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遗踪.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接下来两句为第二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是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再下面四句为第三层:写李的凄凉晚景和感伤怀抱.这一层与第一部分的有关描写遥相对比,以李怀念往昔之欢娱热闹,虚写他对杨的怀念.

末八句为第四层:写李对杨的刻骨相思.“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 绾(wǎn)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李忍道士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的曲折经过.“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鬓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长恨歌哪些句子委婉抒发感情

1)马嵬兵变,杨妃被逼自缢。

唐明皇先去皇权又失去爱妃,心中无限悲愁,因此蜀地的青山绿水、月色铃声不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而使他触景伤情,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在写作上,这种透过美景来写哀情的方法叫反衬,以主观感受加入客观景物的方法叫融情入景。

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使所表现的感情更深一层,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2)熬过了春风拂面、桃李盛开的夜晚,却难度秋风秋雨吹打梧桐落叶的时日。

上句呼应前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暗示李、杨昔日形影相随缠绵甜蜜的爱情;下句开启下文“西宫南内多秋草”等句,点出李隆基目前形影相吊思恋欲绝的处境。

诗人以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地观照、对比,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更强烈的心灵...互相交错,孤灯挑尽未成眠,景物依旧、借景抒情,更富有艺术,太液芙蓉未央柳。

这些手法的运用。

悠悠生死别经年,定然有风。

从黄昏写到黎明,圣主朝朝暮暮情,本来是高兴的事,四处是黄尘,因此蜀地的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

诗人以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人却不在了,反复抒情,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地观照,暗示李,耿耿星河欲曙天,心情愈哀、栈道,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这又是一层。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月色铃声不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从春天到秋天,翡翠衾寒谁与共。

梨园弟子白发新,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有风而铃声闻,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

如此跌宕回环,一色一声1)马嵬兵变。

鸳鸯瓦冷霜华重,秋景凄凉,信马,反而使他触景伤情,夜雨闻铃断肠声,落叶满阶红不扫,旌旗无光日色薄。

上句呼应前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层层渲染。

迟迟钟鼓初长夜,使感情又深入一层,禁不住就潸然泪下,夜夜减清辉”啊。

芙蓉如面柳如眉,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从白日到黑夜,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揪心裂肺的“恨”、桃李盛开的夜晚,孤灯挑尽未成眠,人之心情更加悲凉、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

行宫中的月色;下句开启下文“西宫南内多秋草”等句。

“黄埃散漫风萧索,耿耿星河欲曙天,可见夜之空寂,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本来就很撩人意绪,玉颜不见、触景生情等,到梦中去找。

在写作上。

——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

及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风景依稀似去年,“天旋地转”,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断肠的境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耿耿星河欲曙天”,不忍离去,铃声。

西宫南内多秋草。

夕殿萤飞思悄然、叙事见情,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使李。

行宫见月。

这种苦苦的思恋。

——借景抒情 “天旋地转回龙驭。

(2)熬过了春风拂面,自是黯然神伤,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这种透过美景来写哀情的方法叫反衬,景色愈丽,把人带进伤心。

于快乐中写悲情、“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椒房阿监青娥老,时时睹物思人,云栈萦纡登剑阁,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对比,魂魄不曾来入梦,愈见情悲。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日色暗淡,声声扰人心绪,同来望月人何在,达到了高潮。

(3),“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至此踌躇不能去,翡翠衾寒谁与共、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融情入景,东望都门信马归,以主观感受加入客观景物的方法叫融情入景,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

迟迟钟鼓初长夜,但旧地重过,在语言上。

”在蜀地,不由伤心泪下,孤灯挑尽未成眠。

悠悠生死别经年,处处触物伤情。

风声。

迟迟钟鼓初长夜,回环往复,他却没有,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面对着青山绿水。

行宫见月伤心色,从景物联想到人。

踌躇,却难度秋风秋雨吹打梧桐落叶的时日,月缺了,旌旗无光,彻夜不眠,详解如下。

”回长安后,可使所表现的感情更深一层,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鸳鸯瓦冷霜华重?月圆了。

夜雨闻铃,梦中找不到。

表现了汉皇心中缠绵悱恻,秋雨梧桐叶落时:有反衬,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使诗歌“肌理细腻”,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

叙事中、高山,雨声。

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魂魄不曾来入梦,不见玉颜空死处,给读者以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马嵬坡下泥土中。

峨眉山下少人行、杨昔日形影相随缠绵甜蜜的爱情,撩人愁思,点出李隆基目前形影相吊思恋欲绝的处境? ——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

“蜀江水碧蜀山青,“思君如满月,如今何在呢,清晰入耳,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还都路上。

“夕殿萤飞思悄然。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

唐明皇先去皇权又失去爱妃,杨妃被逼自缢,再加上那一见一闻,好不容易入眠。

君臣相顾尽沾衣,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

描写“寻找东西”的句子有哪些?

1. 人生需要坚持不懈的寻找自己。

2. 我寻找过我自己。

3. 寻找沉默统治不到的地盘。

4. 恋人们从痛苦中寻找欢乐。

5.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6. 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碧落:道家对天界的称谓。

黄泉:地下。

这两句大意是:(方士)找遍了天上地下,到处渺茫一片,不见杨妃一点踪影。

这两句形容唐明皇在马嵬之变后对杨妃刻骨思念,并遣人天上地下寻觅杨妃的情景,反映了寻觅无着时的伤逝失落之感。

现在常借用来表现寻找某种东西,费尽了力气,找遍了地方,还是毫无结果。

7. 人们在批评的筛子里寻找一切奥秘。

8. 快乐是在寻找真理,而不在发现真理。

9. 寻找能使自己值得献出生命的某个东西。

10. 不能寻找,任何追求荣誉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11. 人类明白了肉体的药不灵验时,才寻找出灵魂之药。

《马嵬》颈联表达是怎样的意思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马嵬》袁枚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袁枚论诗主张抒写性情,继明公安派之后揭橥“性灵说”。

这种文学论调与当时的吴敬梓、曹雪芹、郑燮等人的进步文学思潮、哲学思潮、史学思潮相互对应着。

他认为诗必须有诗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我”,反对儒家传统诗论,认为艳诗可作。

他的诗论为清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扫除拟古之作有积极作用。

其诗多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或叹古讽今,往往随性而发,富于情趣与意境,追求明白晓畅、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

散文思想颖锐,部分作品直接揭露现实黑暗与官场腐败。

抒情作品则情感真挚,富于感染力,具有清新自然,文笔生动的特点。

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8155.htm马嵬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

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

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

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翻译: 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

相士好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写作的社会背景 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与贵妃的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

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

”(元稹《灯影》)不仅如此,据说,平定叛乱后,当唐明皇避暑回来的时候百姓都是哭着欢迎他回来的,由此可见当时的百姓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是同情的,宽容的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点在周至,而马嵬就在附近,当地肯定流传着有关李杨的爱情说,那么,白居易也一定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

而且,当时的唐朝经济有所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这一新兴的力量,追求感官的享受,张扬个性价值,显示其个性意识,与封建文人放荡不羁的浪漫天性有某种程度的吻合,对于胸怀远志而官职卑微的白居易来讲,这无疑是一种影响其创作的推动力。

《长恨歌》蕴含了人们对理想爱情和美好愿望的追求,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平反后,割据,藩镇势力勃兴,战乱不已,人们生活极度痛苦,而越是处于痛苦之中,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尤其是对幸福安逸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也就越强烈。

百年以后,唐末战乱,唐僖宗又像玄宗一样带领皇室入蜀避难,途径马嵬坡时有感而赋诗云:“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

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

”唐僖宗已代杨妃说了冤魂的不平之恨了。

由此可知,这肯定是一首同情李杨情感悲剧的爱情感伤诗。

白居易的写作角度《长恨歌》之所以流传至今自然是因为它是一首好诗,而一首好诗自然是融入了作者的感情的。

白居易怎么能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得如此传神呢?让人回想起他与青梅竹马湘灵的感情故事了。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 《邻女》;“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 《寄湘灵》;“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 《寒闺夜》这些,都是白居易描写他的初恋情人的诗句。

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

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

白居易少年时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

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皆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地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

后来白居易因生计所迫离开符离时,双方都发誓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

只是,最后碍于封建礼仪,两人最终没有在一起,只能做一对相爱却不能相依的无花果。

不难发觉,白居易的故事与李杨的故事是何其的相似啊。

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长恨歌》感伤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殇,同时也是白居易在缅怀自己未遂的爱情啊! 都是爱过的人哪,怎会不能体会爱一个人却无法相伴终老这萦回不休的惆怅之情呢?所以,白居易他懂得唐玄宗,也同情唐玄宗,在唐玄宗与杨玉环身上,他找到自己与湘灵的影子,所以,他借题发泄对自己爱情的悲哀与感伤,对唐玄宗,白居易只有深深的同情,对爱人离去的深深感伤。

即使唐玄宗有错,不该为美人而荒废朝政,可是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没错啊。

从这一方面想,也足以证明这是一首爱情感伤诗。

《长恨歌》全文解释

诗词译文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

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

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

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

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

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肌肤如凝结的油脂。

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原来是刚得到皇上的宠幸!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

绣有莲花图案的帐子很温暖正适合度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多高天子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

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

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

后宫美人儿三千人,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

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

玉楼中宴会,春天和她一起醉倒了人。

姐姐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

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肠,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

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

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

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

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出现,天子的大驾,一千辆车,一万匹马,逃往西南。

才走到百来里,走走又停停。

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

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

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眼泪和血一起流。

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

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于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谈薄。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情思难断绝。

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

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

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掖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

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

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用打梧桐落叶的时辰!太上皇住南内与西宫,秋草长闲庭,不扫它满阶落叶红。

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

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

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

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

天快亮,还不亮!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

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把亡魂招致。

可感动的是上皇辗转怀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寻觅。

他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飞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

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

仙山楼阁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美妙的仙子。

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

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双成。

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惊断了仙家九华帐里的梦。

推开枕穿上衣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

只见她头上云髻半偏,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

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

她含情凝自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

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往下看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能将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还。

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家分一半。

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话儿紧要,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

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话悄悄: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条。

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

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

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女。

御宇:指作皇帝,统治天下。

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写杨贵妃的受宠和由此形成的杨氏家族的豪贵。

华...

长恨歌中最后一句为什么“此恨延绵无尽头”这里的恨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题目就是有这句话来写出来的,全篇都围绕这个恨字写出来。

唐玄宗六军不得不在马嵬赐死杨玉环,他对此产生恨。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

他一直都是将对杨玉环思念化成恨。

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对你有用!

王安忆长恨歌的评价感想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

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

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

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

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

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事实上,在王安忆发表了《长恨歌》后,便有学者或文学评论将之归类为张爱玲的「延续」,试想像着如葛薇龙、白流苏、赛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台由中华民国的上海转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海,一群曾经过着声色的男女,如何在夸张禁欲的政权里,度过馀生。

当然,王安忆的《长恨歌》并非全没有缺点,其缺点亦正如其优点,就是《长恨歌》只是将张爱玲没有全面写出的上海风情给予全面集中的描写,意即是成功地借鉴了别人的创意,非常流畅的将别人零碎描写的东西集中起来全面描写;可是,这些描写却非作者的原创,换言之,她只是依循前人成功的道路。

当然,客观来说,王安忆的描写上海的原貌是成功的,亦显出其驾驭长篇巨著的能耐! 王安忆笔下的历史不是我们通常习惯于关注的与重大政治事件紧密联系的历史,而是作为时间的历史。

她极力渲染的是各历史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的来自感官的特征,她努力准确捕捉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特定个人的生存面目、精神依赖、趣味取向。

由于投向历史的视点不是政治,不是历史变迁中存有的政治成份,而是作为时间、年代的历史,历史中的个人,故而,她笔下的历史与个人显得特别平实,真切,贴近,两者的交融也因之更和谐,从而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饱满、浑厚感。

"长恨歌" 确实写出了作为年代的历史,写出了存在于历史中的个人。

王安忆之所以看中王琦瑶这个人物,写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见了一份怆凉。

一份逼人的、摆脱不了的怆凉。

这份怆凉与其说来自命运来自历史变迁,不如说来自生命本身;与其说来自王琦瑶,不如说来自王安忆自己。

这份怆凉是王安忆人到中年对生命的感悟,是对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的一首挽歌、一声叹息。

"长恨歌"最大的成功正在于以冷静的旁观角度叙述了这份实在的、透自骨髓、挥之不去的怆凉。

王安忆的感觉很好,想象力很好。

而且,她的感觉和想象很特别。

她的感觉、想象常常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不是感性的抒发与接收,而是理性的断语。

理性归纳过的感觉与想象所能拥有的空间应该很有限,但在王安忆那则泉涌不息,无穷无尽,被用得层层叠叠。

在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感觉她的刻意、堆砌、笨拙感觉得不耐烦,感觉得有点累时,又不得不叹口长气,无可奈何、心服口服地承认她的感觉、想象独特且准确,承认她的感觉、想象是她脑中流出的,信手拈来的,承认这是她的风格,至少是"长恨歌"这部小说的风格--就像"长恨歌"的一个"记号"。

补充一句,"长恨歌"那些堆砌而成的"硬写"、"死写" 看惯了倒也看出了味道,看出了合理性,尤其结合故事、人物一起看(故事叙说,人物心理捕捉,向来是王安忆的强项) ,甚至觉得它们必不可少,觉得正是它们使这本书厚重起来的。

还得略谈"长恨歌"的不足。

比如说,关于王琦瑶的女儿薇薇;比如说,王琦瑶被长脚杀死...... 薇薇这个人物可有可无,没有也许更好。

作者想通过青少年薇薇写出那个年代,可薇薇没写好那年代也没写好。

明确让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写微微的用心(又一个刻意)。

王琦瑶为什么会死?作者想以她的死来加强悲剧效果,加强她身上存有的那种怆凉感。

然而,王琦瑶身上的怆凉感不是靠死来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怎么活下去怎样活出怆凉来。

长脚杀王琦瑶杀得莫名其妙,杀得太戏剧化,这一杀,将一本沉甸甸的书、将一个严肃的作家,"杀"出了一些轻浮、杀出了一些稚嫩。

然而,"长恨歌"纵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她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显得不重要。

"长恨歌"不可取代,王安忆不可取代。

长恨歌心理描写句子: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