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描写终南山的诗句

描写终南山的诗句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我觉得颈联不错,提问者可自行参考下列赏析:诗歌的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描写终南山的诗句

《终南山》作者: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我觉得颈联不错,提问者可自行参考下列赏析:诗歌的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

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

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

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卷九)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

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

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句中有终南山

1、前对终南山唐王维 《答张五弟》2、终南山正绿唐白居易 《送王处士》3、墙上终南山唐白居易 《朝归书寄元八》4、君问终南山唐王维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5、阶下终南山唐王缙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6、尚怜终南山唐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7、君看终南山唐孟郊 《劝酒》8、养老终南山唐张光朝 《荻塘西庄赠房元垂》9、失却终南山唐贾岛 《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10、终南山北数人知唐贾岛 《题青龙寺》11、终南山是枕前云唐李频 《寄曹邺》12、终南山欲春唐于武陵 《长安逢隐者》13、终南山欲春唐于邺 《长安逢隐者》14、终南山北面唐齐己 《题终南山隐者室》15、幸见终南山唐吴筠 《翰林院望终南山》16、犹恋终南山宋陈与义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17、求我莫傍终南山宋晁补之 《复用前韵遣怀呈鲁直唐公成季明略》18、缅怀终南山宋韩维 《答梁大夫断求息缘以跻高跖兼简清臣大夫》19、终南山翁何处至宋贺铸 《题毗陵僧舍二首之二》20、所以终南山宋胡仲弓 《感古十首》21、犹有终南山宋梅尧臣 《送永兴书寄王申》22、惟有终南山宋强至 《送章传道东归三十八韵》23、终南山宋释智愚 《文宗问终南山蛤蜊瑞相图赞》24、借与终南山宋文同 《宿李同年荫碧亭》25、崔嵬终南山明王祎 《长安杂诗(十首)》26、瞻彼终南山明谢榛 《杂感寄都门旧知(此诗为李于鳞隙末而作)》

终南山的诗中写得最好的一句诗

《终南山》展开全部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我觉得颈联不错,提问者可自行参考下列赏析:诗歌的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

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

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

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

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

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有关终南山的诗词

《终南山》[ 唐 ] 王维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终南山》[ 唐 ] 王贞白终朝异五岳,列翠满长安。

地去搜扬近,人谋隐遁难。

水穿诸苑过,雪照一城寒。

为问红尘里,谁同驻马看。

王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七年后(公元902年)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唱和。

著有《灵溪集》7卷行世,今编诗一卷。

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王贞白病卒于故里,时值梁代,朝廷敕赠王贞白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公"封号,建立"道公祠",葬于广丰区城西门外城壕畔。

《终南山》[ 唐 ] 裴说九衢南面色,苍翠绝纤尘。

寸步有闲处,百年无到人。

禁林寒对望,太华净相邻。

谁与群峰并,祥云瑞露频。

裴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

唐哀帝天佑三年(906)丙寅科状元及第。

该科进士二十五人。

考官:吏部侍郎薛廷珪。

少逢唐末乱世,奔走江西、湖南等地,自叹"避乱一身多",识者悲之。

屡行卷,久不第。

至哀帝天佑三年,方以状元及第。

与曹松、王贞白、诗僧贯休、处默为友。

后梁时,累迁补阙,终礼部员外郎。

与弟裴谐皆有诗名,诗风近贾岛,苦吟有奇思。

《终南山》[ 唐 ] 林宽标奇耸峻壮长安,影入千门万户寒。

徒自倚天生气色,尘中谁为举头看。

林宽:[唐](约公元八七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侯官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在世。

与许棠李频同时,生平事迹亦均不详。

宽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游终南山 》[ 唐 ] 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李世民 《望终南山》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 ]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人人心中所有而人人笔下皆无终南山的诗句?3Q

展开全部 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参天大树, 西安无疑是树根。

十三朝古都、 3100多年建城史、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这里,铭刻着华夏文明久远的璀璨荣耀。

这座厚重的城市,历史与未来相互交织与碰撞, 如今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如果北京是大树树冠,那西安就是大树的树根。

西安是中国十三个王朝建都的地方, 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打开西安地图,你会惊奇地发现, 西安最多的就是名人墓。

秦始皇、李世民、武则天、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扁鹊……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熠熠生辉。

——导读【第1句】在中国有这么一句俗语:“看十年的中国在深圳,看百年的中国在上海,看千年的中国在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在西安。

”这次,我将探访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去一览它的风采!【第2句】历经数千年的十三朝古都,如今我就站在你的脚下,心怀崇敬之情来欣赏你的古韵风情,只因为要揭开你蒙在我心中的神秘面纱。

我有很重的西安情节。

我常在想对西安这种浓烈旷久的爱来缘于何处,是对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绵延渴念?是对千古帝都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感的向往?亦或是与生俱来的情愫?【第3句】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漫步西安,气象万千的名胜映入眼帘: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半坡博物馆,世界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佛教古刹--大雁塔,中国先保存最完整的城墙--明城墙。

这些,都充分展现出西安丰厚的文化底蕴。

西安,是座美丽的城市。

它它依山傍水,北临渭河,南依终南山。

以险峻着称的西岳华山就坐落在它的东称的西岳华山就坐落在它的东北方。

西安城内,有古香古色的钟楼、鼓楼,有蕴涵书法艺术精髓的碑林。

长安八景和山水园林交织,装点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第4句】走了半个中国,终于来到了很早就想来的西安。

一直以来,对西安这座古都都是崇敬有加的,因为它有着十三朝帝都的悠久历史,有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有唐风秦韵孕育出的别样风情。

你可以是四川人河南人北京人东北人,甚至是美国人英国人非洲人欧洲人,五湖四海的人,只要你来到西安,你就会变得像秦砖汉瓦一样墩实厚重,秦川牛一样朴实,关中马一样勤奋。

不管时间如何变迁,世事如何无常,西安依然会像煌煌盛唐一样包容着世界,改变着我们。

也许你因为一个理由来到西安,却会有一万个理由留在西安。

【第5句】站立在古城墙上,西安那清秀迷人的风貌,笔直宽广的油柏马路,林立的高楼大厦,交错而不堵的立交桥,完整而无损的古迹尽收眼底。

还有那环绕城市的一环、二环、三环和绕城高速,风格不同的各种建筑物和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增色不少,颇面而来的新鲜空气沁人肺腑,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瞬间充满了活力。

【第6句】如果在西安遇见你,那么,我们一定要一起去城墙上走一转,在古老与现代的交汇处紧紧相拥,告诉自己我爱你不论沧海桑田。

如果在西安遇见你,那么,我们一定要一起骑单车去沣峪口,一起在水边嬉戏玩耍,体会一种忙里偷闲的快乐。

如果在西安遇见你,那么,我们一定要一起去一趟省图书馆,在门口和思想者一起合影,告诉他别再想了,赶紧去追求自己喜欢的那个女孩吧。

如果在西安遇见你,那么,我们一定要去大唐芙蓉园,看一场水幕电影。

【第7句】这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里虽然没有大上海的喧嚣,却多了几分古朴;这里虽然没有青岛、大连式的优雅,却多了一些厚实。

有人说: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棵大树,这棵树的树冠在北京,它的根却深扎在这里——可爱的西安。

西安有举世闻名的唐文化、有名胜古迹的大小雁塔、有吸引游客的鼓楼,也有人山人海的钟楼。

特别是那古老的鼓楼,吸引了中外游客。

美丽清爽的喷泉,好玩的游乐场,可口的风味小吃,说得让人越来越想去了。

【第8句】西安像一位沉郁中敛的关中汉子,背手立在秦岭下,渭河畔,他满腹经纶,历经沧桑,他的每一条经络里,每一管血液里,都有着无数诱惑因子,使我从多情湘江边启程,不惧千山万水,奔向于他。

【第9句】西安城内的广场上只要不是逢着下雨,天一黑,便锣鼓喧天,吼秦腔的、唱豫剧的、跳舞的热闹无比;若是天气不好,偶尔还能隐隐听到不知哪里传来的啸声,如泣如诉,绕梁不绝。

西安古迹太多,比如大小雁塔,比如钟楼,比如碑林,太多太多数不胜数,这还是在城内。

西安的历史自秦以来,也两千多年了。

大秦帝国的锐利、刚猛、智慧,早已传播华夏;汉帝国的精神、文字也早已植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骨髓;大唐的雍容富贵、磅礴大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早可见踪迹。

西安实在是太历史了,只愿自己太浅薄,所知太少,单是古城墙就有说不完的话。

【第10句】入夜,各色的地灯、路灯,还有那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变幻多端,发出五光十色的光芒,点亮了整个古城,一眼望去,真还分不出东南西北方向。

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小吃街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最值得我们古城人骄傲的是大雁塔北广场修建了全亚洲最大的音乐动力喷泉,它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赏;还有大雁塔南广场的大唐不夜城以及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更是...

带有山的诗句

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

(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

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古诗《终南山》的意思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

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

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

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

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

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

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

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

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王维的终南山是绝句

王维的终南山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一、五言律诗释义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二、五言律诗诗体格律(一)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三)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四)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五)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三、五言律诗四个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四、原文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五、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六、赏析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

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

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

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卷九)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

写山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

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遗怀》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何承天《上邪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水浒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二首》之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俞文豹《清夜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一 九州生气恃春雷,万马齐喑究可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论语·述而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李开先《宝剑记》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史记·苏秦列传》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白居易《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洗儿》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详《过零丁洋》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白居易《卖炭翁》 温故而之新,可以...

描写终南山的诗句: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