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为人处事则当无愧于天地方可,至于世俗

为人处事则当无愧于天地方可,至于世俗

为人处事则当无愧于天地方可,至于世俗人如何评价公道自在人心,无需过于在意什么意思?有基层含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心安处,天地即一沙一石。

为人处事亦如此,只要你心里认为是对的,就无需顾忌什么,照做就是。

基层要慎重为之,需在党的引导下发表意见。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

B

人生,岂能尽如人意。除了勇敢面对

当人生遇到各种状况之时,总是无法做到完美,不能完全如你所愿.但,在这当中,所做的选择,只要问心无愧就好!应该是这样理解吧~

当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复干一件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稳定?人生啊,过的太庸碌了,活着还有意思吗?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为什么而活,应该怎么去活,如何去塑造完美的人生,无愧于人生,又有多少人去想,又有多少人努力去做。 自从我们从娘的肚里出来后,就都要面对这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在孩提时,我们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如果现在让自己回想一下自己童年的生活的时候,有谁能完完全全的记得呢?也许是一片空白。或许还有一丝丝的记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那时候活得太迷茫了,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大人为我们准备好一切,让后叫我们这样的走下去。等我们开始懂事的时候,我们学会了说个"不"的时候。我们也开始思考,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世界,是谁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偏偏选中了这个世界。即使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的价值是什么?人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古往今来人都没有停止过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探求的脚步!从这里我们就有一个问摆在 我们面前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去老想一些人为什么要活着。还有什么是活着的目的等等一系列问题。 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找到一个衡量外界事物对错的尺度。我认为马克思指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践是衡量事物的标准。还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就是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的基本结构包括人生的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评价三个方面,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生死观等是其具体表现。人生目的是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为社会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幸福而活着还是为个人谋私利而活着;人生态度是指如何对待人生,是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还是以消极悲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人生评价是指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是为社会多作奉献最有意义还是追求个人享受最有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评价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生命是一次偶然的给予,这个偶然给了我们无数想象的权利和创造奇迹的能力。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活着?是哲学上两个最本原的问题,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几千年来,多少人想着这个问题,哲学家们试图诠释它,芸芸众生希望解答它,并且一生去实践自己对它的理解。每个人有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答案是不同的。我们也必须承认。 我们人类决大部分或全部都具有善良,邪恶,爱心,爱好,嫉妒,呵护,真诚,狡诈等等这些人性。还有我们还有。人类所特有的逻辑,思维,语言,情感等等人类特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也是人决定善良,邪恶,爱心,爱好,嫉妒,呵护,真诚,狡诈等等行为的来源。我们认识了我们自身那么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也许有人会问人类的逻辑,思维,语言是从何来的呢 ?马克思认为是从劳动中来,也有人认为是天生的。这个问题我想有一天会被解开的。我们知道人具有了上面的东西。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首先对人生价值的回答,其实人问自己人生价值时。是在从新确立自己将要走的路。人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来源于人活着的目的性。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目的性的话会导致人内心的恐慌,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而死亡。人是一种不知道为什么活而恐慌的动物。这可能是人的一种潜意识吧!是这种人性的力量叫自己去寻找活着的目的。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人活着都是因为热爱生活对美好明天有着无限的期待。但人没有了对对未来的期代也就不会对世界有什么留恋相反还会有很多痛苦! 人是一种害怕痛苦的动物!这里指的痛苦完全是精神上的!因为如果活着没有目的的话!本性的目的性就会叫人失去对生活的乐趣而灭亡!所以这种人性的目的性我们也不能解释!也是人类本身的一种奥秘!人被这种力量所驱使就必须找到活着的目的来平息这种力量!不过要是从人的逻辑行为学上来看。人是要受到内在思想的指挥下才产生行为。行为反作用思想的。当人的思想出现如短路一样的状态会造成行为的混乱!就如电脑逻辑混乱而死机。人也一样。为了解决问题就必须找到目标这是短路所在!所以人问为什么活,怎么活!完全来源于人本身的内在力量!也是人在之所以为人之所在。我们知道人有这种力量了。知道为什么产生那么多问题!但我们面对大千世界哪个才是我们要走的路呢?这又是一个问题。是走向善良的一面还是另一面呢?问题又来了。答案是什么?其实答案就我们活着的目的。目的是基础这样才能去面对变化的世界!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所以目的对人很重要。目的是人做事的准绳。要是为爱而活那么你就会善待他人。若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活着的目的。那么就会很自私的对待身边的人。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将走向何方呢!上面的分析完全是理性的分析。理性分析叫我们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我们该走向何方,叫我们不知所措。我们的逻辑不知道该怎么办。内心完全混乱。 还好在最后绝望的时候,一道曙光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感性。人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使困顿的我们找到了生活的目的。当你面对大海,站在山峰上夕阳落日。冬天里看那美丽雪色时,傍晚看着大人小孩在绿地上玩耍时你就会被一种力量所感动。从内心有一种冲动想要保户这一切。也愿意将自己的一生为把这世界变的更好而努力。知道我们把这种力量叫什么--叫"爱"这是人生目地的最高层次。所以我们每天盲目的活着,为的是能给自己,给别人寻找快乐、带来幸福。而爱是我们生活着的一个非常大的动力。没有爱,这个世界将是无法想象的,到处都是冷冰冰的。有了爱,这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就是应为我们人类有着那么一份爱,所以这世界才那么的美好。也可以这么说,人为什么活着就是为了那份对人的爱和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为了爱,我们奋斗着,为了爱,我们追求着。为了爱,我们活着。所以就为了这些,为了多年后儿孙问起的时候,能对他们说,我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过,为自己的人生奋斗而活,为这个世界的拼搏而拼搏过,为这个世界的竞争而竞争过。上得对起国家,下对得起自己,这样就满足了。没有其他意义,就一个为了自己的生而想过就可以了。 你也许曾或多或少地想过,人为了什么活着。一个人只有找到活着为了什么,去做一些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事,同时才能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到底活着为了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想起了臧克家写的那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后者才算真正地活过。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但我知道我为什么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我懂得人为什么活着。但我想当你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会知道。这部作品所引起的强烈共鸣,激烈地震撼着有识之士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保尔的形象从诞生那天起便跨过国界,成为世界各国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文章当中那段经典的名言被许多人当作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必须找准人生的航标,才能走得对。相信,当你回首自己的航迹,发现自己并没有浪费时间,活得很充实,那么,你便会明白:人为什么活着。 我并没有流芳千古的奢望,那不现实;我也不想无所作为地活着,那太庸碌。真正活着的人应该拥有充实的生活。而充实又从何而来?我认为,那就需要拼搏,奋斗,挑战。这个世上没有注定的事情,一切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把握。一个从未拼搏过的人没有资格说:我活过。人为什么活着?就是因为这个世界需要你去拼搏,去竞争,去竞争。

所以设身处地的想想,当我试图让不同意我的人闭嘴时,其实我并没有让对方认同我,当对方只是对我浅浅一笑

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想法,也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一辈子就一次为自己而活,只要无愧于天地、父母就好了,其他人不重要。

作为未来人民教师中的中师生肩负什么社会历史责任?应当怎样才能做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贡献?

一句话回答就是对工作尽心尽力,对学生负责,对教师这一光荣职业负责。

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交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三位一体公式。。。我个人觉得重点是探讨人的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应该是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属于自由王国的范畴

男人有担当的表现是什么

1、责任第一,敢于担当做一个好男人,首要条件是要有责任感,敢于担当。放弃责任一切无从谈起,一个男人要有国家责任、民族责任、家庭责任,尽丈夫的责任、尽父亲的责任、尽儿子的责任,在这里责任胜过生命,承担责任遇事敢于拍着胸脯为身边所有的人担当他应该担当的一切。担当责任就要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良心,经得起时间考验,没有污点的人。婚姻其实就像一场战争,男人就是这个战场上的士兵。责任是每一个士兵的天职,不管有多么疲惫,不管负多大的伤,决不轻易下火线,直至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百行以孝为先做一个男人尽孝是最大的天道,尽孝是衡量人品的一大标准,是男人应承担的重大责任。如果一个男人不能尽孝,那么他决不会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官、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尽孝是做男人的起码资格,有孝心,有仁义心里才能容得下朋友、亲情和友情,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3、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人类最可贵的品德,特别是男人起码具备的一种情怀。心是人生的舞台,心有多宽,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只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就天下大事。容得别人之过,才能宽怨自己,求得别人的尊重与谅解。而不是就是拿别人的缺点惩罚自己。4、坚持信仰,追求理想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可以没有信仰,信仰是做人的基石,是大海里的灯塔。为了心中的理想,昂首做人,不畏强暴弯腰、不畏权贵献媚、不畏金钱诱惑、不被女色所迷。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正义呼唤,面对死亡之时,可以舍生取义。5、谦虚做人、诚实做事现代男人要有内涵,心理健康,有知识、讲文明、有修养、有能力。可以身无分文,但要有胸怀天下之心,就象当年孔明一样,虽一介草民,一旦国家召唤,就能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如果一个男人没有知识,但一定要有技能,如果没有修养,一定要有道德良心,时刻保持心理健康。6、淡泊存高志、宁静以致远,有着良好生活习惯淡泊一生,不求名利的男人是个高雅如菊的男人。一生淡泊,内心洁静的男人是个经过修炼的男人,是个洁身自好的好男人。一块埋藏千万年的宝玉虽未经人们挖掘发现,但它仍是一块宝玉,好男人是能够守住自己沉香的人。好男人一定要有着良好生活习惯,让自己身上时常保持着整洁、光鲜,同时他还会把你们共同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7、不图虚荣、不求奢华,大气、心胸宽广当今社会,追求虚荣华丽、歌舞升平、花天酒地,这些只是过眼烟云,是虚无飘渺的东西,玩物丧志。要给你的女人最好的回报,给她一个比较宽松的物质、精神和心理上的生活环境。

问朋友上完班干什么,他说读书。可以大概上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邦大约就不会这样。刘邦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大本事,却也敢做敢当。他当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说,你们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只要他认为该干,就会去干,没那么多小心眼,也没那么多小算盘。这样大度的人,韩信自然不是对手。

实际上,韩信的错误,正在于狐疑,即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事实上他一直在反与不反之间犹豫。正好刘邦对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对刘邦的感情也是复杂的,既感激,也怨恨,既蔑视,又畏惧,因此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反还是不反。当然,韩信的反,是被逼出来的。刘邦不逼他,他不会反。但要说他的或谋反完全是诬陷,似乎也不通。从他钟离眜一事来看,韩信似乎也不是什么靠得住的人。他能背叛钟离眜,怎么就不能背叛刘邦?只不过在有条件背叛时不背叛,做了人家笼中之鸟时却蠢蠢欲动,未免糊涂罢了。这其实因为韩信是英雄不是枭雄,是军事家不是家。他的狠毒程度和卑鄙程度都比不上刘邦,总是心存忠厚心存幻想,觉得以自己的功劳和双方的交情,刘邦也不会把他怎么样,结果猝不及防,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的确,在残酷的斗争中,是容不得犹豫和狐疑的。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当机立断,干净彻底,做什么都很到位,一点也不粘糊。刘邦自己虽然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计谋,但判断力极强,也敢拍板,而且豁得出去。正是这种资质,使他多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终至以弱到强,步步走向胜利。究其所以,就在于刘邦是流氓,是流氓中的英雄,因此敢于拿生命豪赌一把。韩信是流氓却又有贵族气,结果在气度上反不如刘邦。

刘邦端的称得上“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用人时真能放开手用,整人时也真能下得了手。刘邦手下,真是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刘邦都一视同仁,各尽所长,毫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牌军、草头王。但他杀起人来也六亲不认。他曾误听谗言,以为樊哙有不臣之心,竟命令陈平去杀樊哙:“平至军中,即斩哙头!”樊哙可以说是刘邦最铁的哥们儿,早年在沛县就和刘邦是朋友。陈胜起义,萧何、曹参派樊哙迎来刘邦,立为沛公。以后,樊哙追随刘邦转战南北,战功赫赫。初入咸阳,是樊哙劝刘邦秋毫无犯,还军霸上,从而树立了刘邦的威望。鸿门宴上,是樊哙挺身而出,面折项羽,从而保住了刘邦的性命。樊哙还是吕后的妹夫,同刘邦是连襟。这样至亲至爱的人,也说杀就杀(最后陈平并未执行命令,刘邦又身受重伤,此事不了了之),可见其狠。

项羽就没这么狠。项羽当然也杀人,而且乱杀人。但正因为是乱杀,所以带有盲目性。另一方面,他又常常下不了手,比如几次三番地杀不了刘邦。因此我们可以推定,如果项羽得了天下,大约就不会诛杀功臣,除非惹恼了他。出于个人意气杀功臣是可能的,出于需要有计划有预谋地杀人则不可能。因为对于项羽而言,不存在什么功高震主的问题。有谁能比他的功更高?又有谁能震得了他这个天下第一的盖世英雄?没有。至少是他自认为没有。所以,在项羽手下当个功臣是安全的,只要你不去摸他的老虎。反正他不会把你看成什么必欲去之而后快的威胁。他甚至可能根本不承认你是什么功臣。这样虽然难免受点委屈,却不会有性命之虞。即便被看成功臣也不要紧,因为那意味着他承认你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总是敬重英雄的。出于“英雄惜英雄”的心理,他也会放你。鸿门宴上他坚持不杀刘邦,便有这种心理因素在内。

当然,项羽不杀刘邦,原因也可能正好相反,即极端地蔑视刘邦:他算什么东西!这种狗一样的东西,也值得我去杀么?别弄脏了我的手。我们知道,项羽是极高傲的,而一开始轻视刘邦,也正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怀王与诸侯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却又安排项羽北伐,刘邦西征,其用心已十分明显。项羽虽然也提出“愿与沛公入关”,但原因却是要为项梁报仇,不是怕刘邦抢了先。诸侯联席会议不同意,他也就不再坚持。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刘邦那笨蛋也能打败秦军。所以一听说刘邦先入关中,“珍宝尽有之”,便恼羞成怒,暴跳如雷。现在,他不得不承认刘邦是个人物了,却又在骨子里不肯承认他是英雄。因此他不知怎么办才好。如果承认刘邦是英雄,就该敬惜,哪有谋杀的道理?要杀,也得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杀。在自己军营里酒席上,这么鬼鬼祟祟地杀,实在太掉价,也下不了手。如果刘邦不是英雄,那又何必杀他呢?范增几次三番示意,他只是默认不语;樊哙慷慨陈词,他也“未有以应”,就因为他自己心里完全把握不了尺寸。结果刘邦终于虎口脱险,项羽则犯了放虎归山的大错误。

其实项羽犯不着那么看不起刘邦。

不错,刘邦是个流氓,然而却是流氓中的英雄。说他是流氓,只是指他的出身,他的教养,并不是指他的资质。要论资质,刘邦确实无愧于领袖称,他简直就天生是当领袖的材料。一个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素质他都有,根本不用别人教,况且也教不了。张良、陈平、韩信、萧何他们是给刘邦出过很多主意,但这些主意都是针对现实问题的,有的还是具体操作问题,是谋略而不是战略。战略性的建议也有,而刘邦也往往一点就通。这种洞察力、判断力和悟性,简直就是天生的。韩信说他“将将”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并不完全是恭维,当然也不是讽刺。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知人”。这里说的知人,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优点,也知道人性中的弱点,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能孤立敌人各个击破,终于运天下于股掌之中。什么是天下?天下并非土地,而是人。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刘邦很懂这个道理。他似乎天生就会和人打交道。《资治通鉴》说他厌恶读书,却天性聪明,胸襟开阔,能采纳最好的谋略,连看门人和最底层的小兵,一见面都成为老朋友。我想,除因他性格豪爽大度,不拘小节,易与相处外,还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此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惟恐其少,不厌其多。

怎样才能得人心?也就是要能知道别人心里想要什么并予以满足。韩信念念不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说明刘邦已得他心,也说明刘邦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自己肚子饿要吃饭,知道别人也想吃,便让出自己的饭食;自己身上冷要穿衣,知道别人也想穿,便让出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想当皇帝,知道别人也想封妻荫子耀祖光宗,便慷慨地予以封赏。这种“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发”的想法和作派,在中国最是大得人心。

项羽却从来都不会替别人着想,顶多只会弄些小恩小惠,在进行权力和利益再分配时,却完全只凭一己的好恶,弄自己的权威。他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贬到辽东,把原来的赵王赵歇打发到代国,对于韩王韩成,竟然因为其谋士张良曾帮助过刘邦的缘故,先是不让他“之国”(到封地去),继而又降为侯爵,最后予以谋杀(实在小心眼儿),终于把韩成的智囊张良逼入汉营,和他作对到底(事实上刘邦东进反楚,是张良鼓动的;反楚的同盟军黥布、彭越,也是张良替刘邦联络的)。刘邦入关灭秦,功居首位,即便不能如约封为关中王,至少也该把刘邦的家乡封给他,或封得离家乡近一点,以慰藉这支人马的思乡之情。项羽自己一门心思要衣锦还乡,应该知道别人也有同样的念头(事实上刘邦的将士“日夜跂而望归”)。然而他不。也许是出于对刘邦先入关中的忌恨,忌恨他抢了自己的镜头,竟然把刘邦打发到当时视为蛮荒之地的汉中,以至于刘邦一天都不愿意在那里呆下去(用刘邦自己的话来说,是“安能郁郁久居于此乎”),终于引兵东讨。从他一进咸阳宫就发呆不想走来看,刘邦原本也不是很有野心的人。如果当时项羽给刘邦一块肥肉,没准后来的事情就是另一个样子。至少是,谁要鼓动刘邦反楚,总不太容易,而已然回乡的士兵也很难再让他们重返战场。(张良就看到了这一点:“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但是项羽偏不让刘邦吃饱,这就逼得刘邦非吃了他不可。

不能替别人着想的人,其实对自己也缺乏体验;而能够以己度人的人,也多半有自知之明。刘邦确实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百无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用计没有谋略,打仗没有武力。因此他把这些事情都放手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只做两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这样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处,也调动了别人的积极性,一举两得。加上他明是非,识好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勇于纠正自己错误,又能容别人的过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别人心甘情愿为他所用,从而在身边集结起一英雄豪杰,并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比如樊哙有勇,张良有谋,韩信会将兵,萧何会治国,简直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结果他这个老板当得非常潇洒,也非常成功。项羽不懂得这个道理,自恃天下英雄第一,什么都自己来,反倒吃力不讨好,变成光棍一条。

项羽不知人,也不自知。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所长,哪些是自己所短,当然也不肯认错。直到最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还说是天要亡他,他自己什么错都没有,真是“死不认错”。刘邦则不同。刘邦也犯错误,而且犯判断错误和战略错误,但他肯认错,也肯改。公元前年,刘邦对形势和军情作出错误判断(实则中匈奴诱兵之计),不听娄敬的极力劝阻,亲自带兵挺进;深入敌方腹地,结果被匈奴围困在白登(白登是平城附近的一个小城。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此役又称“白登之围”或“平城之围”),幸亏用陈平密计(其计不详)才能脱离危险。刘邦班师回到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南阳明堡镇),立即释放关押在那里的娄敬,向他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并封娄敬两千户,升关内侯。

这样的度量,项羽就没有。

看来,刘邦确实是英雄。他的公开认错,便正是他英雄气度的表现。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几个帝王、长官或首领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只要一当上个什么,就立即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天才”、“全才”,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什么都能发表高见、作出指示,而且句句是真理,事事都正确。如果他那愚蠢的见解被部属批驳,就会火冒三丈,或者怀恨在心。如果他的判断错误和决策错误居然被实践和事实所证明,那个提意见的人就会更加倒霉。公元年官渡之战,袁绍不听田丰之劝而败北,为了挽回面子,竟然杀了田丰(详下章)。总之,他们只会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旧的错误,而决不会认错,更不会公开认错。刘邦的白登之围事在公元前年,袁绍的官渡之战事在公元年,两事相差整整四百年,结局却完全颠倒,精神的高下也不可以道里计。袁绍是个豪族,四世三公,贵不可言。刘邦是个流氓,一无所有,贱不可言。然而刘邦的气度,却不是袁绍之流可以比拟的。

刘邦不但大度,也细心。

刘邦这个人,表面上看大大咧咧,其实心细如发。鸿门宴前一天晚上,他听说项羽第二天就会兵临城下,又听说项伯可以从中斡旋,立即就决定和项伯拉关系,套近乎。但他并不马上急不可耐地去见项伯,而是先问张良与项伯谁的年纪大。听张良说项伯年长,便立即表态“吾得兄视之”。这就等于说自己和张良是“兄弟”。你张良的哥,就是我刘邦的哥。与张良平等,张良有面子;尊项伯为兄,项伯有面子。两边都讨了好,刘邦实在聪明。

项羽却很糊涂。项羽表面上婆婆妈妈,又是送汤又是送药的,其实粗心得很,是个傻小子、马大哈,或如武所言,是个“体面苕”(长得漂亮又没有心计的人)。刘邦到项羽军中谢罪,说是臣与将军同心协力,诛灭暴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自己也没想到怎么就先入关了(其实早有预谋,且与赵高有交易),这才得以与将军久别重逢(一副老朋友口气)。可惜不幸有小人之言,害得将军对臣有了误会(一点也不误会)。项羽一听,马上接口说,还不是你老兄的部下曹无伤说的。要不然,我项籍怎么会这样?结果,稀里糊涂就把通风报信的人给了。

项羽和刘邦确实颇不相同。项羽表面残,其实温柔;表面勇猛,其实脆弱。刘邦表面随和,其实狠毒;表面窝囊,其实坚强。项羽易暴易怒,稍不如意,便暴跳如雷,怒发冲冠,火冒三丈。但几碗米汤一灌,又会和没事人一样。刘邦呢,一时半会的窝囊气是得下的,但是对不起,秋后算账。你看他整治韩信,简直就像猫玩耗子似的。

显然,项羽是性情中人而刘邦是实用主义者。因为实用,他不惮于起用小人。因为实用,他不惮于诛杀功臣。因为实用,他也不怕公开承认错误。只要能达到目的,他才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不像项羽,什么事都由着性子来,又死要面子,死不认错。

不过,实用主义者刘邦也会像项羽一样欣赏英雄,赞美崇高。他并不愚蠢地把敌我双方分为义与非义,硬要说敌方都是坏人,己方都是君子。如果见到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好汉,他会由衷地敬佩和赞赏,而无论对方是敌是友,是赞成自己还是反对自己。刘邦杀韩信之后,又杀彭越,屠三族,在洛阳城外集体处决弃,而且扬言有胆敢收尸者,杀无赦。其时,正好梁国大夫栾布使齐归来,回到洛阳,便在彭越的人头之下,从容汇报出使过程,然后扑倒在地,拜祭彭越,并痛哭一场。刘邦见栾布公然无视自己的禁令,勃然大怒,下令将栾布扔进油锅。栾布一面从容向油锅走去,一面回过头来说:“愿一言而死”(说一句话再死)。刘邦说,你讲!栾布说,当年,皇上困于彭城,败于荥阳,危于城皋,项羽之所以不能西进穷追,就因为彭越大王据守在大梁,与汉联盟。那时,彭王只要稍微把头一歪,就没有今天了。何况垓下之战,如果没有彭王,项王也不会兵败。如今天下已定,彭王难道不该受封王爵,安享太平吗?想不到只因卧病在床,一次征兵不到,皇上就疑心他谋反。谋反的证据拿不到,就找些小岔子来治他的死罪,而且屠灭三族。臣恐天下功臣,人人自危。现在,彭王已被皇上杀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请让我自己跳进锅里去吧!刘邦一听,肃然起敬,立即下令释放栾布,并拜他为都尉。

刘邦释放栾布,固然因为心中有愧(彭越确实无辜),也因为敬重栾布的人格和人品。类似的事,很发生了不少,比如释放蒯通,赦免贯高。贯高是赵国宰相,因密谋刘邦而被捕。他在狱中受尽酷刑,也不肯赵王张敖。刘邦敬重贯高是条汉子,在查明后,不但释放了张敖,而且赦免了贯高。蒯通策反韩信,贯高刘邦,事实俱在,本人也供认不讳,刘邦却不杀他们。刘邦并不是杀人狂。他的诛杀功臣,完全是需要,或者说是专制的需要。因此,应该说,是专制主义杀了韩信,杀了彭越,杀了臧荼、陈豨、卢绾、黥布,还差点杀了樊哙。刘邦的一连串屠戮,不过是“专制必不可免的一项作业”。惟其如此,对于那些手上并无兵权身上又有骨头的人,则反倒不杀。因为杀了他们并无意义,不杀则可以表示宽容,改善形象,在上是合算的。何况刘邦对于那些硬汉子,又确有敬重之心呢!

这就和项羽有些相同。

项羽也是敬重硬汉的。鸿门宴上,尽管范增多次示意而项羽依然无动于衷,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也并不阻止。可见当时杀不杀刘邦还在两可之间,有点听天由命的味道。但樊哙进来以后,事情就变了。樊哙强行闯关,进入帐内,与项羽怒目相向,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形象已让项羽大吃一惊。听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近侍警卫),便称赞说:“壮士!”等樊哙从容喝完一大斗酒,生吞大嚼一生猪腿后,项羽已为樊哙的“酷”大起喜爱之心了。因此,当樊哙回答他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并慷慨陈词,指斥项羽“欲诛有功之人”,简直就是“亡秦之续耳”时,项羽不但没有发怒,反倒已作出了不杀刘邦的决定。显然,项羽此时已忘了天下之争,也忘了自己的面子,他心中只是充满了对一个硬汉英雄气节的崇敬和赞赏。

这就是审美的态度了。这其实也是那个英雄时代的风尚。我总认为,先秦至汉初是我们民族最大气的时代,是我们民族古代历史上不可企及的一个英雄时代,就像所说的,古代希腊是高不可及和永不复返的历史阶段一样。对于英雄气质和英雄气概的审美欣赏,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韩信初到汉营时,还是一个小小不然的先生。因为触犯军法,依律当斩。同案犯十三人,全部已被行刑。轮到韩信时,正好一眼看到刘邦的亲信滕公夏侯婴,便大声叫道:王上不是要成就天下大业吗?为什么要杀壮士!结果,“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这里说的“壮其貌”,并非以貌取人,更多地还是为其内在气质所吸引。这是一个英雄时代之人特有的审美直觉,往往一眼就能看出好歹来。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卓异之士在一夜之间由布衣而卿相,得到超常的提拔,又提拔得那么准呢?

作为这个英雄时代的顶尖级人物,项羽和刘邦当然都是英雄。所不同者,只不过刘邦是流氓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正如翦伯赞先生论项羽所言:“他的英勇,坚强,慷慨,坦白和丰富的情感,都是英雄本色。”(翦伯赞:《秦汉史》,第页,大学出版社年第二版。)遗憾的是,他有勇无谋,坚而不韧,慷慨而不大方,坦白又有些小心眼儿,情感丰富却又感情用事,过于任性,没有远见,这才败给了喜用智谋、坚韧不拔、豪爽大方、胸有城府、理智实用、深谋远虑,而且能克制自己的刘邦。可以说,项羽的成败功过,全在他那英雄本色。这气质因为是英雄的,所以有审美价值;因为是本色的,所以无成功可能。项羽可爱也可悲。

韩信则可敬也可怜。韩信的可敬,在于他虽然出身贫寒却心存高贵,身为却志在上流,这是他和刘邦的不同之处。刘邦虽然在见到秦始皇时说过“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话,却不过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动作,也没什么准备。刘邦的长处是善于学习,因此能在战斗中成长,靠着自己极高的天分和随机应变,终于成就了帝业。韩信却是有准备的。当他在别人家混饭吃,在河边饿肚子,在项羽手下当郎中执戟站岗,在刘邦手下当连敖接待宾客时,他就一直在作准备。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相信自己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正是靠着这一信念,他辱负重;正是靠着那些奋斗,他脱颖而出。

韩信的可悲在于不彻底。这是他性格中的内在矛盾所造成的。一个卑贱者如果存心高贵(刘邦并不存心,只是顺势),就不免会有了投机的成分。韩信吃亏就吃亏在这投机心理上。可以反汉时,他觉得不反油水更大;不可反汉时,他又觉得不反实在吃亏。他献上钟离眜的人头,原本是想股的,却被刘邦看破套牢,也让善于把握时机的刘邦看不起。柏杨先生说:“悲剧就发生在韩信并没有谋反之心,如果有的话就好了。”(柏杨:《柏杨曰》,第页。)这话说得并不很对。柏杨说汉并没有抓住韩信谋反的任何证据,只凭举报者的口供就定之以罪,因此是“诬以谋反”。但据我看,韩信与陈豨的密谋,不像是编出来的。韩信死前说后悔没听蒯通的话,也不像是编出来的。当然这话既可以理解为错过了时机,也可以理解为有谋反之心就好了。但不管怎么说,韩信不是一丁点反意都没有。事情坏就坏在他既有忠心又有反意,而且两样都不彻底,忠不能尽忠,反不敢真反。如果忠到底,那么,即便刘邦、吕后诬陷他,栾布那样的正派人,也会出来为他说话、喊冤、打抱不平,或者日后会昭雪。可惜都没有。如果反到底,当然也很好。成功了不用说,失败了,也没什么可后悔的。那时,他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对刘邦说:老子就是要杀了你这人面兽心的东西!不也很好吗?没准刘邦依照贯高的例子,还真不杀他。贯高的罪多重啊,弑君,是要判凌迟处死的。然而他表里如一,始终如一,一方面一口咬定赵王并未与谋,另方面一口咬定自己就是要反。结果,他在所有人眼里都是英雄。哪像韩信这么窝囊:说冤吧,又不太冤;说不冤吧,又够冤的。既不是忠臣,又不是反贼;既没讨着好,又得不到同情,你说冤不冤!

总之,项羽是本色英雄,也是彻底的英雄;韩信是挣扎出来的英雄,是不彻底的英雄。所以,项羽死得壮烈,韩信死得窝囊。 摘自易中天《品人录》 好书 真情建议您看

当人类只剩下2个母子的时候!!

有人类的存在才有伦理的存在,在面临灭绝的时候这个是伦理问题,也不是伦理问题。是的理由是还有人类存在,建立起的道德伦理还存在;不是的理由是人类面临灭绝,没有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了谈何伦理道德?

存在和物质决定意识。

为人处事则当无愧于天地方可,至于世俗: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