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句子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句子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句子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

...

《寡人之于国也》的重点字词或句子

通假字词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 【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一说通“敛” 收敛 积蓄(一些学者提出:“检”字本应为“敛”后经讹传为“检”,若为“敛”字,与下句的“发”字对仗更为工整。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饿死的人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2-4]古今异义【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

今义:胜利)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

今义:这;于是)【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

今译:填充,...)[2-4]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ò 屡次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⑤理直气壮 成语正确·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②百发百中 成语发射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开放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9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②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士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7.王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8.食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名词,食物·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10.之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无意义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以①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用②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12.凶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②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③甫闻凶讯 《》不幸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⑤凶多吉少 成语不吉利的事·13.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更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施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放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夸大[2-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一般“...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中高考考过的默写名句和翻译...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这是寡人之于过也的所有重点句都有可能出的.

《寡人之于国也》常考的默写句子有哪些?

《寡人之于国也》默写的句子: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所写《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

专升本语文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以内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内的地方。

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伶官传序》中哪些句子是默写的重点?哪些句子常考翻译?】作业帮

默写的重点句子: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下面三个句子也很重要)常考翻译的句子: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高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之(一)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代物.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1.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之”不是加在主谓之间,而是加在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改变其句子的结构关系,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新的短语.例如: (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8)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国语•勾践灭吴》) (9)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于路也.(《史记•张仪列传》) 去掉例(7)、例(8)中的“之”字,我们可以发现,“寡人”和“吴”在全句中充当主语,介宾短语“于国”和“与越”在句中充当状语(谓语的一部分);加上“之”后,全句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两个特殊形式的短语,也就是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的新短语“寡人之于国”和“吴之与越”充当了全句的主语,这种句式有强调语势的作用.在翻译时,不妨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去掉“之”字,让特殊短语中的主语充当全句的主语,介宾短语充当全句的状语.如例(7)可译为:我对于自己的国家算是尽心了.在例(9)中,“秦之与齐”作全句的主语,“齐之与鲁”作动词“犹”的宾语. (三)音节助词1.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袁:这个之很容易误认为是代词,因为“鼓”已经翻译成“击鼓”,所以“之”在这里只是一个衬音,没有实在意义.)(《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四)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五)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

《齐桓公伐楚》、《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判断句、...

《齐桓公伐楚》判断句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2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宾语前置句1寡人是征(问)——我特来查问这件事.征:责问,追问.(“是”:宾语前置的标志)2岂不榖是为——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不榖是为”“为不榖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先君之好是继——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先君之好是继”“继先君之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4公怒,归之,未之绝也.——(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未之绝也”“未绝之也 ”.“之”代她.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季氏将伐颛臾》判断句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宾语前置句1“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2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寡人之于国也》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呀.2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3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就是“未有之也”.“之”是宾语前置标志.)2鸡豚狗彘之畜.——畜养鸡豚狗彘.(“之”是宾语前置标志.)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 则何如,则如何?)学子:我就像一个小学生,终于认真完成了老师留的作业.三篇文章逐句找的,为了准确又逐一核对,并且配上译句以便于你理解.小助你一下吧.

【高三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的虚词】作业帮

再潇洒的教与学,面对考试都不能释然,不过,即使单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虚词的这几方面作用,也是很有效果的.多年来,文言虚词的考察成了文言阅读中一道必考题,命题组坚持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就是在无言地向我们宣告虚词的意义.高考经历了多年的成长之后,2002年高考增加了文言文试题的分量,在保留老题型客观选择题的同时,增加了文句翻译,翻译正能体现学生对文言文文句的“贯通”和文意的“丰富”的能力,文言虚词的巨大作用,将在翻译中一显身手.古人云:“文有助词,犹礼之有傧,月之有相也.礼无傧则不行,乐无相则不谐,文无助则不顺.”说得可谓深入浅出.这里说的“助词”,其实就是我们讲的文言虚词.思想由文章来表达,文章由文段来组成,文段靠句子,句子靠词语,这一语言世界的宏观与微观的支撑关系是大家都容易理解的规律,所以反而推之,要想宏观上正确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就必须研究最基础一层的微观世界,那就是句子中词语与词语的关系.的确,在一个句子中充当主角的,是实词,但虚词即便是配角,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历来被认为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为语法功能,二为语气功能.其实从阅读效果来看,这就是虚词在“贯通”和“丰富”这两方面对句子起到重要意义:所谓“贯通”,就是将实词表达的含义有效地组合起来,真正实现表达的目的,达到所要表达的最佳效果;所谓“丰富”,就是将实词不能表达的,或表达不完善的的内容补充完整,使句中实词的意义更清晰更生动.随便就可以举两个例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除去虚词“因”,此句成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文意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主语错了位,这和上下文的文意显然无法贯通.再比如说2000年高考文言阅读中的一句“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除去两个虚词“仅”和“之”,原文便成“法是陛下法,臣守”,显然就缺少了原文里通过副词“仅“传达出的,“臣”对事态的态度,一句话的内容就单调了许多.所以说,虚词在文言句中功不可没,抓住了虚词才会让你真正全面透彻地理解古文,读懂古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分析虚词:一.观察虚词对句子结构的作用,翻译时调整好句子结构这主要针对结构助词而言,举一个例子来看“以此鸟(A)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B)之适而茂林(C)之栖”这句包含哲理的议论,读懂的关键是那三个“之”.“之”的虚词意义很复杂,其中有一类作用就是结构助词,其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定语的标志;另一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还有一种宾语前置的标志.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之”的这些功用,或者不能理解这几种结构的意义,当然就不能将这句耐人寻味的文言读懂.“A之”在这里是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BC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这样:“凭这只鸟羽毛漂亮并且声音美好,为什么不到深山去栖息在茂密的森林里?”文言中结构助词并不很多,”之,者”用得较多一点,但能在句中形成相对结构的还有介词,比如”以,于”等举个例子: 《寡人之与国也》中有一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如果分析不出介词“于”所带宾语是一句长句子,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孟子锐不可当的辩论艺术. 另外,文言中的固定结构,复音虚词,兼词等也需慎重考虑它们的结构意义.. 二.观察虚词对句子语气的作用,翻译时把握好句子语气虚词对句子语气所起的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的语气词上,如,语气助词“乎”、“焉”、“也” “耳”等;语气副词“其”、“乃”、“何”等都可以用来表达各种不相同的语气.举个例子作简单说明:“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重叠使用语气助词,加重了肯定语气,形象地表现了梁惠王自以为是的骄傲心理.语气副词也能起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如欧阳修《伶官传记》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尔父之志”一句,“其”相当于“一定”,就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真实地表现了晋王临死托志的恳切.但一个词常常可表达多种语气,翻译出正确的语气,还需要揣摩语境.这就是下面所讲到的组合效果. 另一种是通过各类虚词在句中的间接组合,而使句子产生了一定的语气情态,从而达到了更为生动的语气表达效果.《资治通鉴 晋纪》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副词“既”“而”都是多意词, 在这里改如何翻译才能更生动地表现人物? 仔细分析前后关照,将“既”解释为“已经”,连词“而”解释为递进关系“还要”,这句就组合为这样的一句表意完整的话:你已经不种田了,还要游戏般地偷人的稻.就把陶侃大怒,指责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三.观察虚词对句子连接的作用,翻译句子要注意逻辑关系:在众多的文言虚词里,有很多起关联作用的连词,比如“而”、“且”、“则”、“以”等,它们的加盟使的句子和文段多了几分理趣,重点更突出.下面就拿苏轼《赤壁赋》里的一段经典议论来说明连词对文段意义:“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便者而观之...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句子翻译: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